top of page

重新出發 Hi-End 之路 Classé Audio Delta Series


文|馬田


加拿大音響老牌 Classé Audio,自 80 年代打響名堂,英國著名錄音室 Abbey Road Studios 更選用 Classé Audio CA-M400後級配上B&W 800系列及 Nautilus 喇叭作為監聽系統。過去40年來品牌經歷了起跌,於 2018 年被美國 Sound United 集團收購,往後的兩年間起了重大變化,集團把生產線搬回日本 Shirakawa Audio Works,而品牌的設計團隊留守在加拿大蒙特利爾大本營,專注產品的設計。


在加拿大設計於日本北部廠房生產的Delta Series,在2019年的德國慕尼黑音展,於未有事先張揚的情況下,同時展出了Delta Pre前級、Delta Stereo 後級及 Delta Mono 單聲道後級,基於傳媒對這品牌早已熟悉,當看到新器材面世,大家都很雀躍,Delta Series原訂於 2019 年尾出廠,後因生產上某些認證過程需時,故此稍為延至 2020年春季運抵香港,代理在 4 月份趕緊將一套Delta Pre前級和兩部Delta Mono 單聲道後級,送到本刊進行測試,小弟與它們相處的這段時間,從操作中摸索出器材的性格,感覺整體設計既保留了一貫個性,同時融合了現今潮流,絕非所謂“食老本”翻炒舊技術,應該說這是品牌的華麗轉身會更合適。




外表傳統 內部嶄新

Delta Series 的設計造型可喚起發燒友對品牌的印象,U形的前障板是品牌特色,工程師保留了這項招牌設計,繼續採用高質鋁合金,經過陽極處理,由專職工匠精心拗製,之後製作成磨沙啞黑的表面,與機身黑鋼外殼構成陰陽色調,視覺效果已表露出時尚型格,前級Delta Pre 及 Delta Mono 各自配備了醒目明亮的 LED 顯示屏,前級屬於多點式觸控屏幕,能對系統進行深入設定及管理操作,後級則設計為指針顯示,隨音量輸出顯示動態幅度,這種方式是最得發燒友的心,事實上,音響廠牌都明白發燒友對指針顯示有特別情感,盡可能都會滿足他們的要求。


新一代的 Delta 雖是從過往型號演化出來,整體超過 9 成以上的構造與細節設計均已轉變,例如前級的模擬端子採用 Furutech 鍍銠端子,機底墊腳是 Navcom 度身訂造,能有效吸收10Hz-30kHz範圍內的震動,這等同是發燒級墊機輔件的效果,而操作方面亦提供了靈活選擇,除了在機身顯示屏和遙控器進行,也可下載專用 App到手機,看著手機的高清屏幕選擇各項功能。基於後級的單純功能,操作只是電源開關,因此,工程師在機背設有3.5mm機板及專用的CAT5 網線連接端,以配合同廠器材作整體操作,透過 CAT5 連接更可於前級顯示當前的溫度狀態,至於硬件部份,機身正前方在顯示屏旁邊是一個長形金屬隔塵通風罩,這是可拆下來清潔,作用是配合ICTunnel 散熱構造,而 RCA端子也是Furutech 鍍銠端子,及 Torque Guard喇叭接線座,這是具有扭力的接線裝置,當喇叭線座扭到最緊的時候便不能再扭下去,同時會聽到“躂躂”聲響,即表示端子與喇叭線的接觸是最緊密,發燒友大可安心使用,在喇叭接線旁便是連接了放大模組,具有溫感控制的排氣扇,說起來,本刊試音室是非常寧靜,在測試期間無論我走近或坐於皇帝位,都沒聽到任何風扇噪聲,就算運作了數小時,後級機身的溫度仍是合理,還未至於煎蛋那種程度,我認為是很好的表現。



完美整合

關於 Delta Pre的操作,我打算作多些描述,這部前級的性質可以說屬於高端訂製安裝,早在 10 多年前,香港曾一度流行訂製安裝,時至今日,這熱潮不能說完全消失,但需求已大不如前,在其他國家我相信仍有一定程度的需求,由美國智能家居及訂製安裝協會 CEDIA ,每年舉辦的CEDIA EXPO, Sound United常有參加,而集團旗下的HEOS、Polk Audio、Definitive Technology 近年產品的發展亦朝這方向,只是一直時機未到,所以未出現產品整合,去年集團聘請了 Frank K.Sterns 出任商務營運副總監,極有可能是因為他之前效力於 SONY Electronics ,負責影音產品銷售部門及應對訂製安裝的分銷商,亦曾於美國訂製音響老牌 Niles Audio 工作了18 年,在後期更躍升為銷售營運總監,由他掌舵Sound United的營銷部門,不難聯想到會對各個品牌的產品整合銷售,Classé Audio 是集團之中最高端的品牌,在 80 年代當紅了一段時間,雖然隔了很長時間沒有新產品面世,但仍具有一定的名氣,由 Classé 作為頂層整合其餘品牌,能建構完整的影音方案之餘,Classé 的名氣也會有帶動作用,比起每個品牌分散推廣相信是更為有利。


使用心得

Delta 系列的誕生是意味了集團會進攻高端訂製安裝市場,故此,Delta Pre 的硬件部份較一般兩聲道前級更為強大,單說介面的端子數量便多達 14 組輸入,包括了 MM 或 MC 唱頭放大,而輸出除了基本的1組平衡及非平衡端子之外,還提供了 1 組超低音輸出及1組能夠更改輸出設定的平衡及非平衡端子。每組輸入可隨意改名及重新調配端子,例如唱放部份原有設定是平衡及非平衡各1組輸入,但我覺得沒需要同時使用,於是便把平衡那組轉為一般輸入,用作連接 Mytek 解碼器, 更改之前它只能連接黑膠唱盤,不可當為 Line in 使用,改動後唱放部份便剩下 1 組RCA 端子輸入,類似的設定方式適用於任何一組輸入,這是非常靈活實用的設計。用家若有需要更可加配 4 組支援 4K 視頻的HDMI 2.0模組,這是方便日後播放音樂藍光碟或連接 Apple TV 這類視頻盒子,欣賞娛樂節目。除了音頻端子,還附設 Cat5連線端子,方便控制同廠其他器材,這種格局顯然是家庭影院前級,不過是兩聲道版本 ! 對於傳統發燒友或有用不盡所有功能的感覺,查實經過對 Delta Pre 的深入了解,我發現操作上也有多種玩法,從中歸納出以下數點,能實際用於兩聲道重播 :


•停止所有未使用的端子,一來簡化了訊源選擇,其次是避免互相干擾,即使實際上不一定有影響,但發燒友總認為少一組輸入便會減少干擾,就當為了滿足心理而做吧 !

•啟動數碼旁路,令模擬訊源直通往放大處理,要留意是所有DSP處理會同時停止,包括超低音輸出的低頻管理功能,輸出亦會自動取消。

•若聽音環境產生駐波,或低頻引起牆身及其他物件諧振,可嘗試運用每聲道 5 組數碼EQ均衡調整,在個別頻率進行最多 10dB 的衰減,可調項目包括頻率、加減dB及頻率Q值,理論上是可做到精準調整目標頻率,而左右聲道是獨立調校,並不設拷貝功能,這做法的好處是更能配合不對稱及特殊環境,弱點就是遇上牆身對稱的環境便要每項都重複輸入多一次 !

•數碼 EQ 亦可用作播放高清音樂的高頻濾波器,諸如 DSD 及 DXD,一般解碼器會附設多組濾波器,用意就是為了去除高頻數碼噪聲,本機是讓用家按需要自行設定,而較為穩健的做法是在 20kHz 開始滾降,聽感應該會不錯。

•利用 Tone Control 製造特別效果,這項調校由 10Hz -20kHz,正負各有 6dB,附設有 Tilt效果,即是像秤錘般,低音多時高音少,或者分開調校高/低音。在測試期間我發現,若參考黑膠的 RIAA 等化曲線,分別增加 50Hz ,降低 18kHz,重播黑膠時更有“膠味”,讀者可能覺得奇怪,唱放不是包括了 RIAA 嗎 ? 的確是有這項標準,然而,每間廠的壓碟及刻模水準是有參差,而唱針的拾訊表現亦會影響了聲音效果,縱然是有RIAA,但很可能中低以下頻率是有不足,而高頻也可能聲音帶躁,使用 Tone Control 便可填補未滿足的範圍。另外,舊年代錄音的 CD 也可照樣做法,但有機會需要略為調整頻率的範圍,例如播放 DECCA 的單聲道錄音,或是鄧寄塵年代歌曲,用或不用完全是兩回事,分別之大我只能說是CD變黑膠 !



超強頻應 舉世難求

值得一提,當進入數碼旁路,以純模擬處理,頻率響應會轉成1Hz-2MHz !! 請恕小弟是孤陋寡聞,實在想不出哪款前級是達到 2MHz,頻應某程度是反映出線路設計的優劣,據我取得的資料所知, Delta 各型號採用 6 層精密線路板,前級分開模擬訊源處理及數碼兩份線路板,更增加了應用於訊號路徑中的穩壓器數量,及盡量縮短內部傳輸路徑,進一步提升效能。供電部份亦採用了兩類獨立線路,先由開關式供電模組負責數碼及所有操作,另外由一份線性電路為模擬線路供電,整份線路採用場效應管作首級輸出濾波,以雙極管作次級濾波,這樣組合能大幅度降低互調及總諧波失真,廠方宣稱在200kHz內沒有相位飄移,做得如此細緻,無怪乎規格數值會能人所不能 !

高端質素解碼

我得強調 Delta Pre 的解碼性能及唱放部份也是一樣強,負責解讀 PCM DXD 384kHz 及 DSD256訊源,是兩枚32bit AKM 4497 數碼芯片,作左右聲道獨立差分處理,最重要是這部份的時鐘設於DAC旁,以真空隔離,並用上針對性穩壓電源供應,在當今高端解碼器之中, Delta Pre 以這設計是有足夠競爭力,這次我以MacBook Pro 經由Audirvana Plus 播放DSD音樂,首要聽感是音場與播實體SACD接近,而較難播出自然效果的人聲,亦播得頭頭是道,其實聽到這樣順耳的效果,已覺得有驚喜,說實話,解碼並非本機的主菜,但造出來的效果卻能媲美中價位解碼器,夫復何求呢?


唱放調音大法

我不否認有私心影響,喜歡唱放更多於DSD解碼,這部份亦是花得最多時間去調試,查實設定是很簡單,增益不過是三級,MM 是41.5dB,MC 分為高/低兩段,最高是60dB,阻抗負載提供8級,由7.5Ω 至1kΩ,這些數值幾乎每部唱放都一樣,然而,令我有魚與熊掌之感是數碼旁路及加入Tone Control這兩種效果,前者是纖毫畢現,後者則有很大的調音空間,我能模仿出膽機播黑膠的聲音,像播放「HQLP Reference Sampler」 33轉黑膠,〈明日話今天〉真的是舊味道更動聽,實際我的Tone Control設定是在18kHz衰減,增加50Hz,而好玩的地方是可於播放期間調節Tilt的幅度,+/- 3dB 左右便是很合適,期後播放現場錄音的〈紅燭淚〉及〈笛子姑娘〉我把幅度收窄為2dB上落,感覺人聲比起使用前稍稍有立體突出感覺,最終我選擇了 Tone Control 聽下去,若論唱放的功能,單是兩項效果便很靈活了,只要花多少許時間琢磨,造出天仙配效果也不為奇 !


大躍進

Delta Mono 與前級在設計方面取態不同,它是不傳統但用料非常扎實的後級,在介紹內部結構前,先說出重點,就是輸出方式,頭 35W屬於A類放大,往後至到300W是A/B類放大,在官方內部文件中指出,Delta Mono 比起過往,最大進步是提高低阻抗下連續輸出功率,就以CA-M600 在2Ω輸出165W作比較,如今的最高輸出是1,000W/2Ω,簡直是天淵之別,目的是為駕馭像B&W 800D3 或802D3 這類難推的喇叭。Classé有了Delta Mono 這部神器,不知道Abbey Road Studios 要否把數十部舊款後級全部換掉呢?


猛料製作

我形容它用料扎實是有根據,當中至為誇張是用了540m 銅線,花6小時繞製成一個巨型2.35kVA環牛,我稱它為大水桶 ! 分別獨立為左右聲道供電,而配合的電路也絕不是省油的設計,例如一口氣用了 22 枚德國製Mundorf 4-pole 電容,總值為220,000微法拉,單是供電部份便用了 16 枚,其餘用於輸入線路板及功率放大線路,至於功率管方面,採用16枚英國Exicon Lateral 場效應管,總共是32條聲道以高偏壓輸出,因此能造出 35W A類放大,工程師當然會考慮到熱量影響放大效能,所以設計出ICTunnel 散熱構造,把左右聲道線路裝在長形通風鋁管上,並加入微控制溫感監察線路,連結設於管尾的排熱扇,長期監控機內溫度,確保不會出現過熱情況。從整體構造可看出,Delta Mono 是沒有離開以往的設計基礎,但造法更精銳,發燒友應該會很喜歡這類傳統的後級。



通透傳神

對於Delta系列的聲音表現,同文鍾啟源和大草哥會有精闢描述,小弟就把連日操作的感受作個總結。

這次是我首度感受出前級 2MHz 頻應的優點,當播放DSD錄音的SACD時,感受到高頻是極為通透,動態範圍亦有盡情表現,像日本Esoteric 製作的Miyuji Kaneko 「Piano Pieces 2」,這是用了 Neumann M-150及M-50C 進行DSD錄音,甫頭一首〈Polonaise No.6 in A-Flat Major “Heroic” Op.53〉琴音彈出,瞬間已感覺聲音有極度精細的動態表現,力度的變化和節奏,通通都非常像真,更重要是聲音突出了寬闊空間感,當中充滿自然的鋼琴泛音,凡此種種均與昔日錄音有大分別,在這套系統身上,新舊錄音的差別是格外明顯,正如播放 Esoteric 「Ludwig van Beethoven」雙層SACD,聽到的琴音已是另一種感受,不是說演奏技巧,而是聲音少了剛才的纖細質感,高頻的延伸似是未到頂峰,若說聽感,舊錄音或能做到討好效果,但說到真實感,畢竟是DSD更勝一籌,然而,新舊錄音也好,大前提是器材要有高傳真的能力,否則感受未必如此深。 

挑戰極限

近月MQA-CD走勢強勁,趁有靚機在場,順便轟炸一番,北京達人剛剛推出了新專輯「一鼓作氣」MQA-CD 24bit/88.2kHz,

播放〈鼓詩〉的聲效相當嚇人,平日看後級的指針是跳不過12點位置,經常徘徊於頭兩格,播這歌竟然從零點跳至12點....甚至1點,是的,我把音量調得頗高,但是聲音很穩定啊 ! 而且,一聲接一聲的擊鼓效果,扎實之餘更令我心跳加速,邊享受刺激感邊也在為喇叭單元擔心,會不會被轟出音箱呢?幸好丹拿的造工優良,鉑金證據安然渡過考驗,播出地動山搖的低頻之餘,輕重力度交代清晰,論速度和力水,這對Delta Mono 超越了我的預計,在我心目中,年初至現在為止,它是冠軍 ! 且看兩位富經驗的同文,可有相同感受呢 ?



Delta Pre規格 :

■頻率響應 : 1Hz - 2MHz■總諧波失真 : <0.0004%■訊噪比 : 130dB■數碼輸入 : 3 x 同軸 / 3x 光纖 / USB Type-B x 1 / USB Type -A x 1 / RJ-45 網線■模擬輸入 : XLR平衡 x 2對 / RCA x 2對 / Phono RCA x 1對■模擬輸出 : XLR平衡 x 2對 / RCA x 2對■其他輸出 : ( 超低音 ) XLR平衡 x 1 / RCA x 1 / 6.3mm 耳機■對應取樣率 : PCM 16-32bit / 44.1kHz - 384kHz,DSD64-DSD256■尺寸 ( W x H x D ) : 444 x 121 x 449mm■重量 : 18.7kg■零售價 : HK$ 100,000




「駕勢」重生

Classé Audio

Delta Pre前級 + Mono單聲道後級


文|大草


在40年前,來自加拿大的Hi-End音響新品牌Classé Audio憑着一台25W的身歷聲純A類後級DR-2而聲名大噪,有一定資歷的發燒友相信仍然會有一點印象。到了今天,已經被音響集團Sound United收購的Classé Audio再一次發光發熱,推出了在日本Shirakawa Audio Works生產的嶄新Delta系列前、後級放大器,並且在去年慕尼黑音響展廣受好評,我們亦欣然選取Delta Pre前級與Delta Mono單聲道後級作為本刋今期的封面主角。當我們把這套新世代Classé Audio的前、後級作近距離觀察和開聲,發覺不論是講設計,講用料,講製作工藝甚至是以價論聲,都絕對是高水準產品,特別是Delta Pre除了具備正常前級功能之外(音量控制精密至0.25dB一級),更擁有高水準的MM/MC唱頭放大線路和高解像數碼解碼線路(可對應DXD和DSD256),如此功能齊全的高水準前級只是叫價10萬大元,單聲道後級擁有300W(8Ω),600W(4Ω),首35W是純A類放大的強勁而細緻的輸出功率,售價也只是22萬一對,講真,說它們是超值器材也絕不為過。



我用全套CH作訊源,把Delta Pre作為一台模擬前級接上Delta Mono後級推動丹拿白金證據喇叭,音效完全具有高度說服力—— 聲音非常細緻,擁有極強的分析力,高頻的伸延甚佳,低頻的能量與衝擊力亦深具質素。重播揚頌斯指揮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演奏謝德林根據比才歌劇改編的芭蕾「卡門組曲」,這套組曲較為特別的地方是只由樂團的弦樂組和敲擊樂組演奏,銅管樂和木管樂從缺,敲擊樂組的四位樂手更要負責演奏超過60件各種不同的敲擊樂器,煞是熱鬧。正是由於敲擊樂器種類繁多,要播得準確傳神,放大器絕對是一個考驗。鋼片琴,馬林巴琴,牛鈴,手鈴,三角鐵,手搖鼓,小軍鼓,邦高鼓,低音大鼓,定音鼓,通通鼓,響板,響木,沙刮,沙槌,小鑔,大鑔,踩鑔,大鑼等等不同頻率,不同物料的獨特質感與及長短泛音,Delta Pre + Mono都播得非常稱職傳神,金屬那種晶瑩剔透,木質那種沉實響亮,鼓皮的彈跳,張力和低頻的能量,銅鑔那種璀璨生輝,這麼多種樂器不但播得栩栩如生,那種位置感與立體感更是層次分明,絲毫不見紊亂。雖然這首組曲的主旋律是由絃樂組一手包辦,但那種柔情似水的抒情與及威武雄壯的激情等等充滿戲劇性的場景,絃樂已能充份演繹,加上敲擊樂之後劇力萬鈞的磅礡氣勢更令人聽得動容,這套Delta前、後級的確播得「駕勢」!



播放陳潔麗「1/2」,小妹那把迷人的聲線把十首我們既熟悉而又動聽的舊歌重新演繹,完全令人對這些歌曲產生一種新的聽感,可見她的唱功已臻化境。Delta Pre + Mono把小妹歌聲那清澈而甜潤的特質,演唱時呼吸換氣與唇齒開合的微細動靜都盡顯無遺,配合伴奏樂手的流暢精彩演繹,這張CD令我聽得非常愜意。


Bypass + 0.25dB級進音控

是Delta表現出眾的兩大關鍵

文|鍾啟源


Classé在1980年代初推出的經典名作DR-2採用A類放大技術,驅使新推出的Delta第三代依然以A類為設計基礎,但考慮到Hi-Res音樂的重播需要,Delta Mono除首35W以純A類運作外,總輸出其實高達300W,2Ω時更達1000W,因此無懼嚴苛情況下的功率需索,加上阻尼系數700,配合大型揚聲器使用非常合適。今次匹配Dynaudio Platinum Evidence便相當合拍,無論播放大型古典樂章還是鼓擊作品都顯示出大將之風,重播流行與爵士音樂更是精彩絕倫,原因與Delta Mono電路設計做足大功率輸出準備,並全面照顧到Hi-Res超動態闊頻域音樂重播所需關係密切!


在最佳溫度下運作

首先,Delta Mono採用Exicon最新MOSFET管,為了讓這16片採用高偏壓形式運作的MOSFET及整個輸出級經常處於最佳狀態,Delta Mono除在開機15分鐘後便達理想工作溫度外,更運用革命性的ICTunnel冷卻系統,把放大電路產生的熱量迅速驅出機外,這套由微處理器持續監控機身溫度變化隨即作出調控的管道式系統,讓Delta Mono任何時刻都在最佳熱量下運作,強而有效發揮線性優良的驅策效果。由於Delta Mono輸出強大,因此必須配備敏銳高速的保護電路。為免音效受此影響,保護電路並非設於訊號通道內,卻只以監察形式存在,因此在正常運作下不會對音效構成影響,但一旦發生例如是短路問題,卻能在瞬間之內發揮作用,是設有完善保護系統的Delta Mono音效忠於原音的關鍵所在!


適當調校最重要

專屬機種的重要性毋須多講,這源於功能各自獨立有助發揮高度傳真最高境界,也正是發燒友不惜把音響系統獨立隔離處理成多個部份的真正原因。但Delta Pre屬多功能機種,且還結合強勁的DSP系統一併運作,是High Fidelity的大忌,因此如何透過適當處理才能把Classé潛能徹底發揮出來,是我在應用這套Delta放大器時最關注的地方,而要讓Classé這套放大器潛能盡展,我發覺必須利用Delta Pre特設的Bypass功能,只因在啟動Bypass後,Delta Pre模擬音頻以外的各項功能將會全面關閉,代表Delta Pre在此狀態下會回復到純模擬前級身份,而且包括音色控制、EQ均衡及Bass Management等DSP功能都不會再對原訊號帶來任何干擾,在Bypass狀態下聽過不同類型的音樂後,發覺全皆表現出眾,只因Delta Pre雖屬多功能機種,但模擬音頻電路在Bypass下保持獨立運作,不受內藏數碼電路影響,可見Classé設計上考慮周詳,多功能之餘不忘保留原音。而聲音細緻而高低頻伸展理想的Delta,在表現爵士音樂上最是拿手,其中配合Mytek解碼器聽Camille Thurman的《Inside The Moment》,發覺現場錄於紐約Rockwood Music Hall的這張MQA-CD,音色清純透徹而立體感顯明,樂手位置清晰而現場感栩栩如生,加上前後位置玲瓏浮凸,且任何細微弱音全皆有效捕捉,並再細緻彰顯出來,令到這張以單一支B&K Binaural咪高峰收錄的唱片表現得淋漓盡致,簡單的四重奏變得殊非簡單。重播UHQCD《鬼太鼓座》中的〈三國〉,鼓聲沉實有力而吹管樂器像真程度極高,播放Rosie Middleton演唱的《ESPANA》,惹人注目的地方在Delta分析力極高之餘,高頻再現不會過份明亮,因此訊息量豐富但保持由頭到尾都悅耳動人,由國家交響樂團帶動的樂曲高潮,分隔度理想而層次鮮明。從電平顯示表所見,Classé播放不同類型音樂很少會動用超過35W,四五重奏毋須多講,就算重播爆棚古典樂章,依然罕見UV表指針會攀越30W以上,因此基本上Delta Mono大部份時間都以A類工作為主,是Delta聲音聽起來純淨度十足而且輕鬆悅耳的原因,且因Delta Pre數控機能以0.25dB級進,有助輕易調校出最佳音量,可見設有Bypass功能而細微至以0.25dB級進的音量控制,是第三代Delta發揮忠於原音重播上最成功的地方。


音響技術 NO.464 5.2020


Delta Mono 規格:

■輸出功率 : 35W / 8Ω( A類) -300W /8Ω■最高輸出 : 1000W / 2Ω■輸入端子 : XLR平衡 x 1對 / RCA x 1對■頻率響應 : 1Hz - 650kHz■阻尼系數 : 700■尺寸 ( W x H x D ) : 444 x 222 x 492mm■重量 : 50.6kg■零售價 : HK$ 110,000

■總代理:Sound United HK.3900 0100

1,011 views
​最新文章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