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談音獨詣自神飛——兩位音響界前輩對我的啟發

文|Vincent


蝸居淺狹,加上阮囊羞澀,燒齡雖不簡淺的筆者從未購入天價音響器材。


補中益氣 談何容易

一台合併擴音機(Roksan Blak)、一台SACD機(馬蘭士SA10)、一對書架喇叭(Rogers LS5/9),外加一台電源處理器(Audience AR6-T4)便是筆者平居賞音的設備。無天價名器加持,只好殫精竭慮鑽研如何把這套音響的潛力發揮到極致。如是者折騰了幾年,買了些HiFi補品,嘗試為家中「二奶」補中益氣,期間也不免交了點智商稅而被老妻嘲諷。總結粗淺的經驗,HiFi補品以線材和墊材最為有效。線材一插即用,立見功效,似乎不需技巧,只要假以時日煲煉即可。墊材則必須摸索最佳擺放位置,1cm之差,甚至半cm之異,音效有雲泥之別。位置放不對,賞音往往變成受罪,因為發燒友的耳仔都特別嬌貴靈敏,容不下半點瑕疵。數年間,筆者上下求索,線上線下查閱了各種改善之法,並付諸實踐,然而始終不得要領,總覺得筆者這套音響差了一口氣,耳仔不肯收貨。


種善因緣 得好聲音

最近機緣巧合,得到兩位音響界資深前輩點撥,終於茅塞頓開,總算把筆者那套桀驁不馴的音響調伏了:變得婉如清揚、顧盼有情了。


前輩一是筆者仰慕已久的音響界權威大草哥。屢讀雄文,識荊無由;近日經人介紹,才有幸得其指點迷津。標題「談音獨詣自神飛」就是這次面聆教益的紀實。筆者當時請教高頻刺耳、不耐聽是否用了銀線的問題。草哥說高頻刺耳和銀線無關,並說筆者所用的Audio Note 銀線真材實料,是靚嘢,非坊間一般銀線可比,不會引致高頻刺耳。草哥建議喇叭toe-in角度可大一些,說幾度之微變化很大,往往可化腐朽為神奇。遵囑回家調整toe-in角度,果然變得順耳了:高頻不再刺耳,而且聲音密度提高了,細節也豐富了,音色之佳仿如升級了整套系統一般。



關於喇叭是否要toe-in的問題,可謂言人人殊。外地有音響權威反對toe-in,認為不toe-in三頻最平衡;也有說toe-in角度越小,高頻越少,如覺高頻過多,可嘗試減少toe-in角度。不能說外地權威不對,但根據實踐經驗,筆者的Rogers LS5/9喇叭的toe-in角度要稍大才好聲(所謂過猶不及,角度太大效果也不佳,感覺音場太窄)。意見不同也許是喇叭型號和聽音環境差異所致,因此玩音響不能一部通書睇到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有云腳架是喇叭的半條命,用上合適的腳架,喇叭表現如虎添翼。草哥兩次問及喇叭用什麼腳架,筆者魯鈍,牛皮燈籠點極唔明,未能領會草哥好意,竟輕描淡寫敷衍過去,然後轉換了話題,因此失去了再受教益的機會,直至遇上另一位音響界資深前輩才得到啟發,解決了困擾多時的問題。


據草哥介紹,前輩Stephen 兄是黑膠唱片權威,筆者也素聞Stephen兄屢於音響試聽會負責黑膠試聽環節,可見極有江湖地位。據Stephen兄言,他以Audio Note OTO Phono SE推一對Chartwell LS3/5A喇叭,十分 musical。由於我們都用英國監聽喇叭,筆者便趁機請教如何玩好英國喇叭的問題。Stephen兄指出,LS3/5和LS5/9的適配腳架應是light and firm的,還上網向筆者展示其形制:原裝腳架是幼身的,承托喇叭的部份是中空的,喇叭則坐於四角的foam上。Stephen兄說LS5/9箱體以9mm薄木板製作,是想利用箱體共鳴提升音效,設計理念與很多現代喇叭不同。LS5/9底部需要呼吸,因此配中空腳架較佳,這樣低頻會更有延伸性和彈性。聽罷,頗覺忐忑,因筆者的LS5/9不是配這種原裝腳架,而是粗腳灌沙和密底的。Stephen兄說這種腳架的好處是比較多headroom(動態餘量)。可是我想:不用原裝腳架,LS5/9會否失去應有的韻味呢?回家路上,如冰炭置腸,不斷在想是否要換腳架的問題,並思量一旦和盤托出老妻會有什麼反應。



山重水複 柳暗花明

回家旁敲側擊試水温,果如所料,換腳架的議案被家中的財政部長否決了。那麼,只能另闢蹊徑了。發燒路上遇到的困難是多方面的,而克服困難的辦法也很多,不一定要推倒重來,肯動腦筋,就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筆者原在喇叭底四角墊了四顆Blu-Tack,但音效不理想,主要是聲音不鮮活,這或許與喇叭底缺乏呼吸空間有關。於是購入六顆IsoAcoustics Orea,每邊喇叭墊三顆,前二後一,盡量向前後左右靠邊放置,以增加喇叭底中央的呼吸空間。墊好開機,第一印象是聲音清澈通透了,然後發現音場深了,分離度改善了,可是聲音厚密度仍感不足,略嫌輕薄。這套音響還有什麼地方可調整呢?


忽然想起器材有偏重問題,目光不禁投向筆者的馬蘭士SA10 SACD機。此器材底下早已前一後二墊了三顆IsoAcoustics Orea。上網查看資料,發現電源牛在器材的左前方,因此推測左邊或許比右邊重。於是將前面那顆IsoAcoustics Orea略向左移。不要小看僅僅1cm的移位,略作調整後簡直判若兩機:聲音綫條更清晰了,厚度也大幅提高,不再輕薄了。


或許耳仔寵壞了,越來越挑剔,經兩番折騰,耳仔仍覺有點不自在,聲音聽起來還不夠幼滑。於是試着調整擴音機底下的bFly墊材位置。當移到最佳位置時,聲音裏僅餘的一丁點微塵都飛走了,只剩下一片澄明,而且不失厚潤,可說是虛與實兼、真與美具。具體來說,聲音比以前更自然耐聽,CD少了數碼味,往日聽着有點衝、不能大聲播放的CD,現在少了棱角,可以調高音量欣賞了。LS5/9播放人聲真實自然,女聲尤其毒;大提琴則煙韌無比。對筆者來說,這套音響似乎再沒有可挑剔之處了。


以上是筆者的一點發燒經驗,不揣淺陋,形諸筆墨,尚祈讀者同道不吝賜教。兩位前輩指授之恩,謹此致謝。



※ 本文輯錄自【音響技術】2024年6月號第513期 ※

● 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翻印、網上轉載及節錄 ●

9 views
​最新文章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