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stminsterLab —— 追求音樂純美的創新者Quest前級 / Rei單聲道後級
WestminsterLab 從香港出發,進軍美國、德國及日本…等海外市場,多家外地媒體對其產品進行測評後,不約而同給予高度評價,甚至獲得殿堂級雜誌的獎項,說明了外國的月光不一定是最圓最亮,「香港製造」也能造出世界級水準。
規劃逐步實現
品牌的故事遍佈網上,這方面留些空間給讀者們自己去領略,而從中我獲得了啟發,做每件事情假如欠缺規劃,那麼距離成功便很遠了。Angus 在成立品牌之前,曾以幫工形式擔任音響維修員,雖說是為興趣多於為生活,但也不能否定,該段時間接觸到的器材使他長智識,各品牌的設計看多了自然開闊了視野,同時亦會建立出一套設計準則,這便是基礎。之後,Angus 嘗試設計線材,製成為商品推出到市場,由此延伸到 Quest 前級和 Rei 單聲道後級,整項進程都是規劃之內,當然,以上的描述是出於小弟個人想法,讀者大可不同意,不過,我看了Quest 和 Rei 機內線路規劃,加上技術白皮書的補充,在各項細節我都感受出嚴謹的規劃,裡面還包含不少智慧設計,現在就來分享我在兩款器材身上看到了什麼?
只為模擬而生
Quest 和 Rei 是品牌的代表作,推出後瞬即於 2022 年同時獲得了日本和德國音響媒體的獎項,任何形式的獎項也是對產品嘉許,現實上我們都明白,產品贏得海外獎項並非易事,除了質素也要看潛力,普遍媒體會運用經驗去判斷該品牌是否嶄露頭角,而 Quest 散發出典型的禪味設計,灰白色機身配上點陣式數字顯示,顯然與傳統音響背道而馳,潮流科技產品最喜歡這種設計,當用到音響前級便塑造了高辨識度。然而,Quest 吸引之處不單純是外觀,我敢說機內風光比外貌更為吸睛,全部機器竟然沒有加插數碼線路,參考其他品牌的前級,就算是模擬放大,也會預留模組插位,以便擴充功能至網絡串流或是USB解碼,Quest 確實預設有兩個模組空檔,不好意思 ! 這是留給唱放,廠方已製出 DS Audio 光學唱頭放大、MM/MC唱頭放大及模擬 RCA 輸入獨立 3 份模組,各位串流玩家請使用平衡輸入端子連接播放器,基本上,Quest 除了 3 組平衡輸入之外,再沒有其他功能,造到這麼簡潔才可杜絕干擾。事先聲明,Quest 聲音的乾淨程度簡直是匪夷所思,播放 CD 時已感覺背景靜如死海,當轉換到播放黑膠更加驚人,經由唱放輸入訊號,或多或少都會洩出微量底噪,今次竟然是唱針未放落唱片前,背景像關了機般靜 ! 更使我嘩然是放大增益頗高,過往我要把音量調升至 11 點位置音壓是足夠,使用 Quest 卻與播放 CD 訊源相近,簡言之,增益大而零底噪,達到這樣水準不得不佩服 !
精心設置每個細節
Quest 擁有超強訊噪比,究其因,是線路架構和供電系統造成,Quest 採用了雙單聲道全平衡設計,從輸入到輸出皆為平衡線路。這種設計要求兩份線路是完全對稱,不僅是元件的佈局,元件的質量精度亦要一致,因此,製作上有較高要求,而好處就是避免了互相干擾,在聲音上具有理想分隔度。以這線路架構作為基礎,Angus 還花了不少心機優化效果,例如輸入級使用了數量不少的繼電器,它們對聲音表現是有正面幫助,繼電器除了開關電流之外,也能作為直流偵測保護,某程度類似現在流行使用的 DC Block。此外,左右聲道的輸入級、輸入線路、音量控制、驅動輸出…等線路是完全隔離,訊號傳輸路徑僅使用10項元件…最後的關鍵就在電源供應,整個供電佈局設有 10 條獨立的電源軌道,每條電源軌道都針對不同模組的需求作調節,確保最佳性能並將干擾降到最低。在電源模組分別使用了兩個大小不一的 O 形變壓器,大變壓器主要應對音頻模組,小的變壓器負責了其餘運作,針對敏感的線路更會加入兩級線性穩壓,確保訊源不會被扭曲或劣化。綜合以上各項設計,這不就是精心的規劃嗎?
碳纖維屏蔽
認真來說,Angus 對聲音的要求稱得上是挑剔,他對每個小處理都表現得很執著,就說面板的設計,為求完美演繹禪味,面板上不設按鍵,音量控制和切換訊源全靠遙控器,但是遙控器會製造干擾,解決方法是使用最簡單的點矩陣顯示和級進式電阻音量控制,整組音量控制可證明 Angus 是多麼挑剔 ! 他將線路以左、右聲道的正、負相分拆成 4 份,每份採用64 級步進式電阻電路,由於沒有提供音量旋鈕,我感覺音量在控制調升時,那些繼電器負責了控制卡點,如果屬實的話,將會大大降低訊號折損,而4 份線路層疊式排列並於頂層加上碳纖維板作屏蔽,這樣也有幫助。查實機內的主要線路都有加上碳纖維屏蔽,以我測試過的前級來說,要麼不使用屏蓋,要麼是金屬殼,較少會考慮碳纖維,然而,碳纖維不僅耐溫不易變形,其剛性亦能產生抑震效果,就如 F1 賽車外殼。看 Quest 機頂也是用了碳纖維板遮蓋,我有理由相信是為了良好屏蔽和改善器材的共振點,假如機殼由單一物料製造,在特定的低頻範圍會有明顯共振,但混合其他物料則會產生變化,事實上,我在測試時也感覺音色有鮮活表現,中低音是扎實但沒有僵化,聽大提琴或是爵士鼓會感覺存在彈力或具延續性的聲尾。除此之外,我留意到數個機腳是做了相應配合,機腳是半圓設計,普遍的機腳是膠腳,部分或有套入O ring 加強抑振效果,更多是金屬錐腳,以經驗論,錐形腳在某種特定條件底下,是會令聲音變得銳利,圓腳反而會有自然效果,我相信熟習輔件玩法的讀者會明白箇中的分別。
特別玩法構建趣味
寫到這裡讀者或已發現,Angus 的設計思維已照顧了用家絕大部分的要求,無需要設定就能安心使用,可是發燒友永遠不會安份守己,照顧過於周到反而覺得沒趣,故此,Angus 作了預備,在 Quest 身上加入兩項特色玩法 ; 接地和兩組輸出,先說簡單的輸出玩法,提供兩組輸出是為了連接多一對後級,實行正、負相位單聲道驅動,這個終極玩法需要 4 部 Rei 單聲道後級,使用特別接法讓單部後級獨立驅動每聲道的正、負相,連接後每部 Rei 後級的輸出功率會由 100W(8Ω) 升至 400W(8Ω),負載降至 4Ω 時輸出功率亦隨之倍升為 800W ! 這玩法肯定能令效果升級,同時亦令用家的荷包縮水 ! 而接地相比起來成本較細,但要花時間在比較聆聽,原因是這組接地並非用來接地盒,而是代表了兩種接地模式,在機底的撥桿向右邊是 Mode 1,這模式會使聲音較為溫和,合適使用在普遍器材,而撥向左邊就是 Mode II,聲音較為高清,廠方的說法無疑是為給用家概括理解效果,可是讀者也要明白,音響器材的接地方式,不外乎是訊號接地和機殼接地,而機殼接地更有機會連接了電源的地線,每套器材的地位透過訊號線或電源線其實是接通了,因此,不管是地盒或電源優化器材,它們都影響了整體音色,那麼 Quest 的兩種接地模式該怎樣選才有理想效果呢 ? 簡單得很,隨便播放一首室樂或人聲,要是感覺結象和低音並不是聚在一起,反而像各有各散開,那就是選錯了 ! 選對的話聲音會變得線性圓滑,低頻明顯有更良好的凝聚力,只要來回比較就會找到答案了。
新思維克服弱點
了解 Quest 之後,在 Rei 單聲道後級身上我再次感受出新派設計手法,它是 A 類後級但其體積約是鞋盒般大細,眾所周知A類的致命弱點就是工作溫度高,功耗也比A/B類大,基於速度快和超線性的音色,A類後級是有不少捧場客。古老的放大技術,以新派思維重新設計將會變成怎樣? Rei 藏有 3 項絕招 ; iBias (自動偵測偏壓調節)、特厚線路板及非對稱散熱框架。發燒友對 A 類後級的印象就是燙手高溫,只因 A 類長期處於作戰狀態,正因沒有上下半波交接,沒有交越失真,聲音當然順滑線性,為改善高溫這個惱人問題,Angus 設計出基於輸出負載狀態及放大晶體管的溫度,自動調節偏壓,iBias 帶來的好處不僅是良好控溫效果,也大幅度縮短了預熱時間,輸出的穩定性相應提升,據我實測,由開機至進入狀態,約莫在一首歌曲之內,而每天啟動 8 小時亦僅是微溫,能夠造到正常溫度,其實也與內部結構有關,機內使用了橫直佈局,分隔開放大線路及電源供應,眼見是 12 枚放大晶體管,緊鎖在大散熱鰭上,而線路板也用了碳纖維屏蔽,整個部分直放於側邊,以便騰出空間橫置電源供應,這部分造得頗有心思,以鋁合金板分隔出雙層結構,頂層安裝了一個大 O 形變壓器,兩支大電容和 4 支中等尺碼電容(電容以黑色外皮包裹,無從得知容值)是穿過鋁合金板,連接到背面的電源線路板,背面另裝有一個略細的 O 形變壓器,而金屬板的末端位置是連接到散熱鰭和機殼。從機內佈局可見它雖然被線路和元件填滿,但同時留有適當的空間,配合頂蓋的柵欄,就能讓氣流暢順地流動,方方面面組合起來,令 Rei 成功解決了 A 類高熱的問題。
不放過任何細節
Rei 有些魔鬼細節藏於不同部分,譬如說機殼和電源隔板使用航天級 6063 鋁合金製造,抗高溫和抑震剛性有更理想效果,然後是不對稱的散熱片、無磁性螺絲及超特厚線路板、訊號路徑僅使用 15 項元件、匹配晶體管限制於 1%…等,通通也是為提高音質而造。然而,對聲音更加重要是高阻尼系數,由 5 Hz 至 20 kHz 接近900,阻尼系數本是對中、低音範圍的控制,但 Rei 是全頻控制,那便會對微動態、音像輪廓、陰陽力度…等有幫助,正如今次搭配 Dynaudio Evidence Platinum,它的規格給予 Rei 無窮發揮空間,Dynaudio 聞名是 DDC 技術和 Esotar 高音單元,Evidence Platinum 使用第二代 Esotar2 高音單元,不僅失真極低,高頻延伸更達到25kHz,加上每聲道使用兩個自家製 150mm MSP振膜中音單元及 4 個 180mm MSP低音單元,搭配起來應可感受出Rei 的驅動與控制力表現。
力與質並重的A類效果
測試搭配的線材主要來自同廠,使用起來無可否認是充分反映了特色 ; A類的柔順圓滑和有力的控制表現,而是聽不出某個部分是偏重突出, 就說聽 「The MQA Jazz Sampler 24bit/352.8kHz 」, 這次經Roon 連接 CH Precision C1.2 解碼器,播放效果比預期更加吸引,專輯收錄了來自 Cannonball Adderley 「Somethin’ Else」邀請 Miles Davis 合奏的〈Autumn Leaves〉,當前奏數拍響起後,隨之小號緩慢進入歌曲,這效果是自然的上升,接下來 Miles 的吹奏也聽得出音色是扎實穩定,重要是高音往上延伸這效果來得十分線性,小段的唱奏後輪到 Adderley 的薩克斯風出場,他吹出的每句都帶有豐富變化,我亦聽到音色在靈活地滑過,每次的按鍵和用力的吹奏,即使是很短促,但清晰而豐富的訊息量卻叫聽感有百二分的滿足 ! A類後級我聽過不少,當中能在每段音色頻率都表現出平衡的控制力度,那是少聽到有 !
接下來選Daft Punk 「Random Access Memories 24bit/88.2kHz」,播放前我是有點顧慮力水問題,畢竟是電音,低頻可以不講理據地誇張,而加插的效果也是全方位穿梭,像〈Giorgio by Moroder〉這首歌頭半段是環境聲、少量音樂襯底和人聲獨白,後半段卻五花八門的效果連珠爆發,低頻愈潛愈低,總之不易應付 ! 雖說 Rei 的 iBias 是因應負載作出瞬時調節,但是速度和質量的表現如何要聽了才有答案,聽了前半段音樂尚未察覺有什麼特別,直到那些脈衝低頻浪接浪湧出後,我方感覺扎實的背後還有深潛,低頻的潛力是與它控制高頻時表現一樣,滑溜自然地往下延伸,與此同時顧及了每個小聲效,說明了 Rei 強項在於擁有 A類的自然音色,兼且理想的控制表現。
總結
古典名曲有很多,例如林姆斯基創作的「天方夜譚」,旋律故事吸引之餘,演奏效果也相當考機,多個版本之中我較喜歡由 Fabio Luisi 指揮蘇黎世愛樂樂團,今次播放〈大海和辛巴達的船〉,Rei 可說是真情流露了,演奏的氣氛和場面都是無可挑剔的靚聲,小提琴和豎琴更是靚得要死了 ! 拉奏的那份力度連綿地牽引著旋律,引人入勝的起伏節奏,由優雅明亮的豎琴為它襯托,整個故事立刻出現了畫面,我從來也知道,這張 CD 是很考機,要聽到動人心弦的音色是非精細則不可,Quest 和 Rei 結合的威力是集合了高訊噪比和平衡的控制力,尤其是要將小提琴播得栩栩如生確實需要很高的技術。我強烈建議發燒友要親身體驗,使用新派技術設計,製作水準嚴謹,音色純正無染的 WestminsterLab,聽了便知道好的音響不一定是來自歐美地方,香港也有啊 !
WestminsterLab Quest 前級 + Rei 後級
文|Keith
實不相瞞,小弟曾經在Ben Sir的VOLENT Audio 陳列室聽過這一套 WestministerLab Quest 前級與Rei 後級的表現,除了對這套前後級的聲音表現留下深刻印象外,亦被它的外觀設計與體積所吸引,只需一層機架便能安置一對單聲道後級, 對很多發燒友來說,絕對是一件美事。
而且Rei 的推動力亦不容小覷,8Ω負載下擁有100W Class A推動力,以它的體積論,這數據實在太吸引了⋯⋯今次在一個筆者更熟悉的環境試聽這套組合,而且更是以4台Rei 後級分開推動「音響技術」試音室內一對Dynaudio Evidence Platinum喇叭的正極和負極,效果不禁令人期待。
先聽「2015原音精選」的〈Country Roads〉熱一熱身,第一印象是音樂背景非常寧靜, Moipei Quartet 的無伴奏合唱,主音歌聲的凝聚力、和聲層次鮮明,背景的寧靜度使餘韻細節非常清晰而有立體感,加上出色的包圍感令聆聽感受更具現場感。再聽另一首〈怎麼捨得你〉,學友的唱腔細節如呼吸運氣,聲音由喉底至唇齒的細節清晰,人聲非常具立體感,最令筆者大讚的是進入副歌前一段由勾弦轉換成逐漸加強力度的掃弦,當中的由輕至重演繹得非常傳神,即使筆者已經聽過此曲無數次,當刻彷彿仍被這作為鋪墊的四拍結他掃弦聲把我拉進副歌之中。
既然聽原音精選,當然少不了最新的「2024 原音精選」UPMCD 中的〈難得有情人〉,音樂的高低伸延流暢,引子的低音結他線條感與彈力俱備,關淑怡演繹的歌聲開揚而空氣感十足,令筆者聽得十分過癮,再聽SWR Big Band feat. Fola Dada 的〈What a Wonderful World 〉,銅管樂的明亮璀璨加上Fola Dada 深厚唱功與演唱時的豊富情感表露無遺,樂器的定位和輪廓十分結實,舞台感、立體感非常出色。聽完這張「2024 原音精選」後,筆者認為整套組合的音質表現是平衡度與活生感的表達。
試過Quest與Rei 的背景寧靜度和平衡度後,最後一張希望聽速度感較快及考驗動態的音樂,決定播我經常聽的Stevie Ray Vaughan「The Essential」,一首力量澎湃的〈Scuttle Buttin’〉亦是我非常熟悉的音樂,坦白說,很多時候在「音響技術」試音室聽這段音樂時,都會出現低頻過於凶猛的情況(以筆者觀察,Evidence Platinum出現的情況較多),而今次卻令我非常有驚喜—— 低頻的衝擊感「合理」而且Bass結他的線條又十分乾淨,此時,相信會有讀者會懷疑我所形容的「合理」是否代表它過於斯文?我當刻亦有思考過,那倒不如再聽另一首〈Tin Pan Alley〉作印證,引子的一小段Bass Drum已為筆者解除疑問, 下潛既具深度,力量感與份量感皆令我十分滿意,低音結他、結他和鼓聲分隔度和定位非常出色,SRV的彈奏細節清晰,音色通透,歌聲與的結他聲互相呼應,定位與線條既穩又扎實。
Less Is More!極簡主義下的突破性設計
文|鍾啟源
以極簡主義為設計核心的WestminsterLab前後級放大器所以表現出色,我發覺無論是從構思到結構,似乎都在發放一種可以簡化的話便盡量簡化;能夠做到更好的便盡量做到最好的訊息,相信這正是Quest + Rei的設計精髓所在。
首先,Quest把任何並非關乎音效表現的功能和設備全部省略,但就特別加強供電、電路編排,屏蔽和音量控制等與聲效表現息息相關的措施,而今次所用碳纖版Quest,更把不同部分都以碳纖板隔離,避免訊噪交叉感染,且碳纖屏蔽更不會像銅板或鋁板般產生磁場或渦電流效應,而WestminsterLab還為此作提供兩種接地模式選擇,靈活增強其對應不同聆聽環境和設備所需。至於同樣設計精簡但相當精密的Rei,訊號通道從輸入到輸出總數只有八組零件,且在選料和應用上都費盡心思,其中功率管配對更份外嚴謹,考究到以多達三個工作點作為配對上的根據。這是個艱難任務,但完美配對,卻令每部Rei無論是獨立應用於左右聲道,還是改用橋接方式均表現出色和效果一致。
記得在純A類功率放大器製作上經驗豐富的日本Accuphase社長鈴木雅臣先生曾對我說,純A類放大器要靚聲好效果,首要條件除了必須嚴選所用零件外,功率管配對亦特別嚴謹,否則難以發揮應有表現,我對此深信不疑,而WestminsterLab Rei同樣貫徹這個設計原則和思想,是其靚聲關鍵。不過,讓我疑惑的是聲稱A類放大的Rei,其發熱狀況卻有別於慣常接觸的純A類功率放大器,這原來與Rei巧妙地透過他們獨有的iBias和CCS系統應對A類放大運作條件有關,iBias技術會根據放大器的電流和負載情況,動態調整偏壓以便發揮A類放大效能,而Rei的工作點設定也與其他A類放大系統並不一樣,設定於較平常約50V工作電壓略低的38V水平,因此縱使長時間使用,Rei的機身依然不覺燙手,至於聲效方面則能夠完整保留A類放大獨有低失真和優美自然柔順音質。
就好像今次我以Quest + Rei重播西北德意志愛樂樂團在Jonathon Heyward領導下演奏葛利格《A小調鋼琴協奏曲op.16》,Margarita Höhenrieder奔放的鋼琴聲在定音鼓滾音中如浪濤拍岸般洶湧而至,管弦樂團隨後的加入為樂曲帶來更見氣量恢宏效果,其後琴聲又在木管悠揚悅耳的聲響中逐漸演變得抒情浪漫,經過帶北歐情懷的第二樂章如冥想般柔情感性後,至第三樂章時鋼琴又以輕鬆跳脫的機靈效果結合挪威傳統舞蹈節奏帶動樂迷情緒,時而激情滿溢時而溫柔細膩的鋼琴演奏與樂團各聲部相互交纏,營造出揉合優美細緻和寬廣宏大的聲效旋律變化,而WestminsterLab這套前後級放大器無論面對《A小調鋼琴協奏曲op.16》中是強是弱的音樂段落還是多姿多彩的和聲變化全都表現得揮灑自如,兼且能夠迸發出渾然天成的淋漓盡致效果。
WestminsterLab重播Piero Gamba指揮倫敦交響樂團並由Ruggiero Ricci負責小提琴演奏的〈Carmen Fantaisie〉,同樣從容不迫地表現得灑脫流輰,穿透力強地直搗心靈的Ricci小提琴演奏,在交響樂團各類樂器的簇擁下不被掩蓋地破壁而出,WestminsterLab定位鮮明而具音場感的表達,更把Kingsway Hall現場氣氛有效還原,讓我瞬間之內不自覺地跌進美妙絕倫的音樂旋渦當中。
Less Is More!WestminsterLab成功以極簡設計帶出更豐富的音樂訊息!
Quest 前級規格:
■失真率:<0.0001% @ 1 kHz ■訊噪比:>120 dB,未加權 ■輸入端子:3 組模擬平衡XLR輸入,2 個選配模組■輸出端子:2組模擬平衡XLR ■頻率響應:2 Hz 至 100 kHz,±0.1 dB ■尺寸 (W x H x D):470 x 110 x 392 mm ■重量:13.1 kg ■售價 : HK$ 178,000
Rei 單聲道後級規格 :
■輸出功率:100瓦 @ 8Ω / 200瓦 @ 4Ω / 400瓦 @ 2Ω ■頻率響應: 5 Hz 至 40 kHz■失真率:<0.1% @ 1 kHz ■訊噪比:103 dB,未加權 ■阻尼係數:>870(5 Hz 至 20 kHz) ■輸入端子:1 組模擬平衡XLR ■輸出端子:1組模擬平衡XLR■喇叭輸出 : 2 個 WBT接線柱 ■尺寸 (W x H x D):232 x 112 x 320 mm ■重量:16 kg ■售價 : HK$256,000(1對)
■總代理 : 泰來音響 查詢 : (852) 3427 2308
※ 本文輯錄自【音響技術】2024年9月號第516期 ※
● 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翻印、網上轉載及節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