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多芬第六、第一、第八小提琴奏鳴曲的仿古樂器版本
Signum Classics SIGCD 794
文︱Stephen
俄裔英籍小提琴家穆洛娃(Viktoria Mullova, 1959年出生),與來自蘇格蘭的鋼琴家比特森(Alasdair Beatson, 1980年出生)近日推出他們合作的第二張貝多芬奏鳴曲專輯,包括A大調第六、D大調第一,及G大調第八小提琴奏鳴曲。最大的特色是在音域之間賦予豐富的質感與獨特的色彩。
有點資歷的樂迷應已知悉,穆洛娃以精湛的演奏技巧與廣泛的曲目而聞名,她擅長以高度個人化的詮釋,與音樂會聽眾溝通的能力而享有盛譽。近年來逐漸偏愛音樂歷史上當時的樂器,她錄製這三套奏鳴曲時,特地為她的小提琴換上仿古的羊腸線。據資料顯示,穆洛娃使用一支1750年Guadagnini小提琴和Ralph Ashmead古典弓。至於鋼琴家比特森的演奏範疇廣泛,除了擁護當代音樂,並經常在音樂會,與及錄音時混合熟悉的,和較少聽到的材料。今趟他彈奏的,是一座1805年「華爾達」(Walter)的維也納古鋼琴復刻品,目的是盡量取得當時(十八/九世紀時期)的音樂氛圍。比特森並指出,兩種「古」樂器之間的密切關係,無論發音與色彩上皆有共同微妙之處。
具多芬第六小提琴奏鳴曲(Op.30, A大調)作於1802年,作品呈獻予當時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二世,音樂追求的是平實的表達。第一(Op.12, D大調)作於1795年,題獻給薩列里(Antonio Salieri, 1750 – 1825),大家若看過電影「莫扎特傳」,他被渲染成嫉妒莫扎特才華,阻撓他的音樂大師。本曲首樂章鋼琴與小提琴先後作波浪狀的演奏處理,相當動人。第八(Op.30, G大調)據聞貝多芬對田園的印象譜成此曲,比他的「田園」交響曲早三年完成,以彌漫輕快的氣氛為特色。
穆洛娃純淨的仿古小提琴音色,與比特森的復刻古鋼琴迸發出非比尋常的火花,整體聲效豐富,卻不及現代樂器發出的聲音柔滑。特點是從至輕微的耳語,到了抒情段落,再到引亢歌聲,各種細微差別,動態變化,都把人們的注意力深深吸引。
※ 本文輯錄自【音響技術】2024年6月號第513期 ※
● 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翻印、網上轉載及節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