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Peak Sinfonia再探頂峰

文︱鍾啟源

Peak並非新崛起的品牌,它們其實早於1996年便已經成立,去年突然平地一聲雷地再度引起各方關注,只因兩位份量十足的人物收購了這間丹麥揚聲器公司,兩人入主之後成為Peak的最高領導人,更於2021年推出三款全面革新的揚聲器,在國際性音響展上引起極大迴響,讓Peak昂然邁進全新紀元!


邁向全新紀元

足以讓發燒友對Peak刮目相看的兩位重要人物,包括Wilfried Ehrenholz和Lennart Asbjørn。相信不少發燒友對前者都會略有認識,Wilfried Ehrenholz就是Dynaudio的聯合創始人,也是他在2015年出售Dynaudio之前的全資擁有者,成就之豐碩,在於把Dynaudio 打造成為技術領先全球的揚聲器品牌之一。由於Wilfried無論在音頻、家庭和專業音響領域與及汽車音響等各方面業務都擁有豐富經驗和專業知識,進入Peak後他主要負責揚聲器在產品研發和市場分銷等重要策略,而Lennart Asbjørn則以首席執行官身份擔任Peak的CEO,主理Peak揚聲器的生產程序和各類型行政工作,兩人以合作伙伴形式進駐Peak,攜手同心銳意把Peak打造成為讓發燒友一新耳目的Hi-End揚聲器。為了迎接可見未來的巨大變革,Wilfried Ehrenholz和Lennart Asbjørn在Peak踏進25週年的這個關鍵時刻,悉心研發出包括Sonora,Sinfonia和El Diablo三款座地揚聲器,訂定Peak未來發展路向和設計方針的新指標!




為造福音響界而努力

就此事我向Wilfried Ehrenholz深入了解,他說自出售Dynaudio之後,根本無意開拓另一項與此相關的新業務,收購Peak Consult其實來自機緣巧合的一個偶然,卻非刻意尋找替代Dynaudio的結果。他說自從建立Dynaudio開始,40年來持續不斷為拓展Dynaudio揚聲器業務而努力不懈,一直辛勤工作而從未有停下來的一刻,因此,在把Dynaudio售給他人後,希望在退出音響市場後可以解放自己,與家人共聚天倫並興高采烈周遊列國,讓自己有更大空間和時間享受生活。由於擁有比以往更多自由時間,他能夠在一個完全放鬆狀況下無拘無束聆聽自己喜歡的音樂。就在大約兩年前,當Wilfried靜心聆聽黑膠唱片,無事一身輕地沉醉在德伏扎克的音樂作品妙不可言的旋律之際忽發奇想 ──「如果可以擁有比我過去研發的Dynaudio Confidence系列表現更佳的揚聲器,那將會是件非常有趣的事,但單是把現有的Dynaudio揚聲器升級,卻又並不見得是件甚麼值得高興的事,因為僅能滿足自己在音樂重播上的需要及要求,卻再也不能像以往般,可以透過升級改造新一代揚聲器而造福整個音響界。」這種想法持續在Wilfried腦海當中徘徊。


重歸市場的真正原因

啱啱遇著剛剛,在奇思妙想出現幾個月後的某一天,Wilfried一位前僱員忽然告知,丹麥Peak Consult有意出售其揚聲器業務。雖然Wilfried在退下火線後對此事並不上心,但當他細閱相關細節時,讓Wilfried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他發覺Peak Consult在研發和製造揚聲器時,原來相當關注產品的製作質量,當中尤其重視聲箱製作的工藝技術水平。嚴謹的製作態度,驅使Wilfried靈機一觸,想及如果可以在保留Peak Consult在揚聲器製作方針上的遺傳基因,再藉著其優良傳統嘗試加入Wilfried在驅動單元方面數十年鑽研和處理經驗,並結合現代化的數據檢測分析方法,幫助對揚聲器進行細意微調,全面革新後的Peak Consult將會出現另一番光景。靈機一觸下,Wilfried找來工作伙伴Lennart Asbjørn研究合作的可能性,看上述構思是否可行,無心插柳下,大家卻一致認為這是個難能可貴的機緣巧合,錯過可能是個重大損失,因此,Wilfried決定重歸市場,並開始著手以全新態度,重啟Peak Consult的揚聲器業務。首先,由合作伙伴Lennart在丹麥的米澤法特,開始接手管理公司各大行政工作,而Wilfried自己則負責開發全新揚聲器,兩人同時亦決定把揚聲器品牌簡化成單字Peak,藉此顯示Peak Consult現已邁進全新紀元,擺脫殘留在消費者腦海中的舊有印象之餘,亦讓品牌名字更為簡明扼要!


多層結構的抗震聲箱

三款經由Wilfried Ehrenholz親自監察調音狀況的Peak新型號揚聲器Sonora、Sinfonia和Ed Diablo在2021年一舉登場,而且全都是在Peak自設的木工傢俬製造工場內,以丹麥當地的傳統工藝細心打磨和生產製造,為求盡善盡美,每款聲箱的結構均採用抗震特高的技術處理而成,當中Sinfonia為了進一步減低諧振,聲箱的前、後和頂、底,在結構上並沒有任何對稱的平行面,前三者更帶特別傾斜角度,而且,內聲箱亦使用HDF高密度纖維板作多層結構處理,最特別處則在聲箱外部鑲以14mm美國胡桃實木板和亞加力膠板作點綴並添加額外強化,而且,所有貼合點均使用經過研發的特殊諧振抑制材質融合於整個構造當中,每塊材質鑲板,全部經由熟練的丹麥工匠仔細量度和人手挑選,當中裹上黑色皮革的前障板更經特別切割程序處理並傾斜向後,除了讓Sinfonia揚聲器看起來更見英姿颯颯外,更重要的是箱體的雄偉造型,優化了各驅動單元的離軸響應 (off-axis response),並將繞射 (diffraction) 問題減至最低,且更可以藉著機械方式校正高、中、低音的聲音相位及抵達時間,可見Sinfonia所有設計全都遵循著聲學表現來正確實踐。




全面革新的Sinfonia

Wilfried在接手Peak後開始對旗下揚聲器訂定明確設計方向,因此雖然Sinfonia在聲箱製作上努力保留原廠DNA和工藝傳統,但無論是在驅動單元、箱體造型結構、抑震阻尼、分音網絡設計、聲音調校和最終檢測程序上全都改弦易轍,與Peak Consult時代全然不同,務求以Wilfried超過40年實際投身相關業務的設計和製作經驗,以嶄新的Peak為發燒友帶來耳目一新的重播效果。他先從自己最拿手的驅動單元方面著手改革,然後對聲箱進行恰如其份的結構性優化,並且特為Sinfonia重新研發和設計三路分音器,但求透過精密而低誤差的零件,平衡各驅動單元的頻率和輸出,並把不同頻率精確分配到三隻丹麥製造的驅動單元去,這個全面革新的PLIC(Peak Linear Impedance Control)分音器更以聲學隔離方式,牢固裝嵌在聲箱底部,免受震動影響,亦不會對各精挑細選的丹麥製驅動單元帶來干擾,其中Sinfonia所用來自Scan-Speak的26mm絲質半球形高音,其驅動引擎由六組釹磁精密構成,先進設計除了對振膜帶來強而有效的控制外,獨特的背腔結構,亦能有效減低聲波反射和諧振,以0.1dB誤差的嚴格標準為左右兩隻揚聲器進行配對,讓Sinfonia所現高頻能夠左右聲道均無偏差地平直伸展至30kHz。至於5吋中音單元和8吋低音單元方面亦根據Sinfonia揚聲器整體設計所需,向毗鄰於Peak丹麥總公司的Audio Technology特別訂製,也就是因為相互合作的三方都是丹麥公司,且大家位置相距不遠,Sinfonia所用每隻驅動單元均是在各方緊密溝通下,透過嚴格生產標準應Peak揚聲器特定要求完成,其中兩隻錐盆單元的一體形夾層模製振盆,有效平衡剛性和阻尼,能夠大減盆分裂失真之餘,其內置式磁組系統配合不礙氣流擴散的優化金屬支架,亦盡減聲波反射現象,加上錐盆單元採用Hexacoil六角形繞製的鋁金屬音圈,配合同樣質量輕盈的Kapton音圈筒結構,使中低音單元瞬變反應迅速之餘,亦能夠有效抵禦大功率持續衝擊,而且在揚聲器完成整個設計和生產程序之後,Sinfonia還需要經由外界的聲學實驗室,透過先進的測量儀器和系統進行檢測,Wilfried亦全程參與這方面的聲音微調工作,以達致完美無瑕的整體性配合,整個揚聲器研發設計過程才在紀律嚴明的程序下完成。因此,Sinfonia可以說是Wilfried的心血結晶,也難怪這對揚聲器聽起來聲音凌厲快速而全無動態壓縮問題,最引人入勝處在其音場深闊度達穿牆破壁程度,立體感強烈程度叫人吃驚,加上瞬變速度快如閃電,配合逼力無窮的扎實低頻,帶來特具爆炸力的音響效果。相信如此特性,來自Wilfried親自為Sinfonia嚴格挑選三隻丹麥製驅動單元,

並為此精密研發全面革新的PLIC全新分音網絡,讓Sinfonia擁有平直而線性的阻抗曲線,正是因為這款揚聲器的阻抗曲線高低不會隨著頻率變化而產生波動,配合多層結構的高隋性聲箱結構,讓一般放大器已經能夠從容不迫地輕鬆驅策,今次在電源供應源源不絕並且設有多種調校功能對應不同揚聲器的瑞士CH Precision M10大功率放大器匹配下,Sinfonia表現更見豪情滿溢地效果出色,淋漓盡致的豁達自然奔放豪邁聲效,加上聲音精準而音場遼闊,能夠易如反掌地激發出火花四濺的洗煉聲效,驚天動地的無匹動感震懾人心,看來Wilfried有意以一系列全新Peak揚聲器挑戰頂峰,經他重新啟動而昂然邁向另一階段的Peak,表現出來的超凡脫俗處,已經完全擺脫Peak Consult時期的羈絆,讓人對Peak不得不重新估計而另眼相看!




Peak

Sinfonia

一遇風雲便化龍

文︱馬田


上月測試瑞士CH Precision的10系列,過程充滿啟發性,想不到緊接而來的下個任務,測試Peak的Sinfonia揚聲器,調試過程也甚具挑戰性,當中的困難是取捨效果,我到底是要聽到溫暖濃郁味道,抑或玲瓏浮突的高分析力 ? 這是相當大的考驗 !



傳統的玄妙

Sinfonia 是傳統木箱座地揚聲器,個子不高但很重,身高 1140 mm 每邊的重量是 78kg,這個音箱由總厚度達 30mm,3 層不同特性的 HDF 高密度纖維板組成的主體,外層再加上 14mm 實芯美國胡桃木,音箱的兩側貼有亮黑色亞加力板。木材對喇叭聲音的影響是妙不可言,若深入去看,木材不僅因種植的產地、野生或培植而有不同,存放和風乾的處理過程亦會令內部纖維結構、含水量有變,這情況在樂器製造是最常見,廠方宣稱每對音箱的製作時間需要花上 80 小時。而作為揚聲器音箱,木塊的纖維會吸收了單元發出的震動,不同頻率的震幅最終製造出共鳴聲,若箱體造得好,聲音會像樂器般自然。值得一提是現今的喇叭製作,寧可採用鋁合金也不會使用硬木製造音箱,查實硬木含有的纖維密度極之高,其剛性是不亞於金屬體,作為音箱其中一部份是很合適,至少不會令聲音偏冷,或許採購成本和難度都較金屬為高吧,後期處理也要找到具資歷的木匠才不會浪費材料,Peak 如今以高級原木傢具的製造水平來建構音箱,實際也不容易辦到,只能說廠方為求達到效果,無所不用其極。


活生生的音樂

音箱的製造方式存在許多奧妙,除了利用木質剛性來達到抑震效果,板塊之間的黏合亦是重要,以我所知有些廠牌會在板塊夾縫注射阻尼物,以吸收震動能量,Peak 也是在每層高密度木板之間注入特殊阻尼膠,它的功用是堵塞間隙和吸收微細共振,需知道,啫喱狀軟膠或是矽膠,均可產生緩衝作用並且吸收震動能量,業界慣常用 Alpha Gel,當然,這不是唯一的方案,但既然廠方說是特殊阻尼物,即表示無意透露配方,我那有可能探究出底蘊呢 ? 但單憑聽感而言,Sinfonia 的發聲效果是很鮮活,8”單元播出從容不逼的低頻,能量的滲透均勻且強大,在提高音量播放大型古典演奏時,聲音豈止不躁,樂器的層次更是壁壘分明,轉落細音量播放人聲,音樂背景黑得伸手不見五指,造出這種水準顯然就是音箱的底子很不錯,慢工出細貨果然能造出好音箱。


緊密結構

平時我會在音箱頂部放上吸震墊輔件,一來改變箱體的共振頻率,從而提高整體清晰度,其次藉由輔件的重量加強音箱的穩定性。這次我卻猶豫不決,要反覆比較求證,過程是有不少矛盾掙扎,每當壓放輔件在 Sinfonia 的頂部,效果馬上變得精緻,樂器的線條輪廓被刻畫出細膩精確,不放的話聲音雖然少了高清的細膩,但難得是自然,結果我選擇不使用輔件,原因是我發現 Sinfonia 從音箱設計、單元、底座圓錐腳 ,實在是環環相扣的組合,目的是播出像樂器般的自然聲音。



刻意放鬆

我這想法是有事實支持,看魔鬼的細節便是了,配合音箱的金屬圓錐腳和箱背長達 7 cm 直徑的排氣孔,兩者便是有力證據,先說圓錐腳,廠方大可使用尖錐金屬腳來收緊低頻線條,就如本刊沿用的 Dynaudio Evidence Platinum 便是金屬圓盤尖錐腳,圓錐腳與尖錐的分別是抓地能力較鬆,圓腳是配合自身重量壓力也可達到穩定效果,然而,兩種腳在聲音上有很大差距。其次是排氣孔大而沒誘導氣流的間隔,也是會令低頻聽起來有軟腍感覺,原因是氣流亂撞會產生干擾,實不相瞞,測試期間我在氣孔裡塞入十字形的膠欄柵,這做法是參考某些喇叭的誘導設計,有時候看似平平無奇的小動作卻能將效果翻轉,正如今次,塞入膠欄後隨即提升了低頻的純度,證明了低頻存在干擾 (即低頻範圍內出現重疊,有可能是諧振聲響疊加於低頻,降低了清晰度 ),但不一定是壞設計,LS 3/5A喇叭的資深用家應是最明白,最靚的共鳴聲往往是當擺放在不太扎實的腳架上,諧振在音樂重播之中是難以辨解,就算是木製的腔體樂器,演奏時也會產生聲音干擾, 一般理解為演奏者肢體與腔體混和的共鳴聲,同樣情況換成為喇叭音箱則屬於環境的融合度,凡此種種是暗示了廠方不想造出 Hi Fi 味重或是很工整的效果,我又何苦要強行去改變呢 ?




打破現實

自順藤摸瓜辨識出 Sinfonia 的特質後,我更想在器材搭配上加以調整,好好發揮這件 “樂器”,常言道,音響的搭配是一門學問,縱然 Sinfonia 設計優秀,也要看後級對它的控制和驅動能力,甚至是接線方式,今次我很幸運,瑞士 CH Precision L10 前級和 M10 後級 ( 10 月號封面專題 )仍未撤退,所以能做出合心意的效果。整體上我做了很多微細的調校,全是基於 Sinfonia 的反應,為免文字冗長,簡單綜合出數項重點。首先要了解,Sinfonia 的三路單元每個都屬於高能量,尤其是高頻指向性和低頻能量,故此,音箱擺位需要花點心機,務求找到分毫不差的反射位置,我使用測試碟「皇帝位」內 9 點敲木魚測試片段,成功找到理想位置,相較於沿用位置是往後牆推入了數厘米,兩邊音箱相距的闊度也是增多了數厘米,調校時我也播放了人聲測試片段,以便調出精確口形,經過一輪磨蹭,調出的效果竟然有非常立體感,單是聽「皇帝位」的兩段單點錄音清唱片段,唱歌時的提氣和咬字,精細得嚇人! 隨後播放〈牛鬥虎〉、二胡獨奏〈良宵〉、小提琴〈沉思〉...數段無壓縮錄音片段,樂器的聲音逼真不在話下,堂音、泛音、音場深度...通通疑幻疑真,最使我啞口無言是播放古琴獨奏〈流水〉,完全沒有修飾的琴音,如像電影「功夫」裡琴魔出場那幕效果,每聲勾弦速度爽快,彷彿有股氣從空氣中滲出,隱約的力度儼如割破空氣直穿心肺,通過「皇帝位」的測試,我更深信不疑,Sinfonia 就是樂器。

疑幻似真

細心想想聽到的效果,我發現 Sinfonia 的單元是分工仔細,因為分頻網絡使用了 2 階分頻( 12dB/Octave ),也可以說完美配合了單元的延伸特性,而每組分頻元件均使用阻尼膠穩固於獨立箱體,內裡選配的線圈、電阻、電容...大部份由人手製作,目標當然是協調單元的相位及避免相位飄移,老實說,使用 bi-wire 喇叭線連接 M10 之前,我沒將分頻器納入考慮因素,更沒預計若是單組喇叭線連接有多大落差,純粹覺得使用獨立兩組喇叭線驅動單元,層次和分析力肯定有幫助,萬料不到 Sinfonia 是有神乎其技,播出的音樂不論新舊,我都似從未聽過,像「音樂堡」製作的劉雅麗「約會...」CD,頭一首〈風繼續吹〉前奏是鋼琴伴奏,這鋼琴忽然變得真實了,強音的鏗鏘既是聲音通透,亦表現出雙手用力程度,而令我驚訝是空間消失了,瞬間進入了漆黑的世界裡只得鋼琴在響,直至劉雅麗開聲的一刻我毛管戙了 ! 帶點沙啞的歌聲竟有無比感染力,令我相信她就是歌曲裡的女主角,正在細訴一段唏噓往事,也不可不讚 Sinfonia 播什麼似什麼,它沒有真的隱形,但在試音室中卻收藏得不留痕跡,現場只剩劉雅麗和陪伴她的鋼琴,厲害 !


鋒芒畢露

好戲在後頭果然是至理名言,踏入 2022 年尾聲竟給我遇上 Sinfonia,趁它在場我欣賞了許多喜歡的樂曲,當然少不了小提琴名曲「四季」,今次選了一張天碟級錄音,由大師 Accardo 拉奏 Stradivari 名琴,在 2020 年發行的ARM 版本金 CD ,過去的測試也經常播放,今次聽到的效果卻非同凡響,Stradivari 琴音的穿透力、亮澤、纖細...種種聽感可謂鉅細無遺,而 Accardo 的節奏速度與成熟的技巧運用,製造了無數大小動態效果,最讚是錄音的水準,自問聽過不少「四季」專輯,鮮有能像此專輯捕捉每個音符,而ARM 版本更能突出琴音的質感,我特別喜歡是 Accardo 使用他擁有的 ex-Reynier (1727 年製) 拉奏《夏》的第三和第四樂章,Sinfonia 播此曲絕對是錦上添花,它將暴風雨來臨前的一刻,和隨後狂風暴發的效果仔細呈現,演奏是包含許多的微細擦弦及弦線聲尾,這些細節常在重播時被忽略,使得樂曲有其形而沒其神,Sinfonia 就能逐個弱音拾回來,還清楚播出交疊的層次美感,更重要是展現了 ex-Reynier 強烈的個性,樂章裡能聽出琴音是壓在伴奏之上,赤裸地反映出事實,名琴就是獨領風騷,就如 Sinfonia 也是充滿特色個性,而我欣賞 Sinfonia 是基於以下三點; 音箱的巧妙設計,以實木和高密度纖維板調製出自然效果。單元與分頻器百分百匹配,頻率的延伸和銜接極為線性,播放出的聲音也是十分全面。設計者對靚聲的拿捏,正如前文所提及,調校效果是有各種各樣手段,最終能否把揚聲器變成為樂器,這是關乎設計者的經驗,我相信發燒友只要是有機會清楚感受 Sinfonia 也會認同小弟的觀點,讀者若是渴求傳真度高的揚聲器,該要到代理的陳列室仔細試聽。


規格:

■頻率響應:25Hz-30kHz■靈敏度:89dB■設計:三路低音反射式■額定阻抗:5Ω■尺寸:1140×300×460mm(H×W×D)

■重量:78kg■零售價:HK$298,000

■總代理:新漢建業有限公司.24898068


※ 本文輯錄自【音響技術】2022年12月號第495期 ※

● 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翻印、網上轉載及節錄 ●

345 views
​最新文章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