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QA-UHQCD與SACD之爭
文 | 馬田
不同的音樂載體之間總會引發爭論。自出世以來,MQA 就飽受質疑,它的母公司 Meridian Audio 早在 90 年代推廣 DVD-Audio,但被 SACD 打得落花流水,後來推出 MQA,進一步化身為 MQA-CD,仍然沒能在市場上大放異彩。發燒友們對 MQA-CD 的認識有限,大多數人覺得它只是唱片公司賺錢的手段。不過我算是幸運的,聽過不少 MQA-CD,就連它的終極版 MQA 玻璃 CD 也嘗試過。
從格式上看,MQA-CD 採用的是和普通 CD 一樣的 PCM 格式,而 SACD 則使用 DSD 格式,這兩種格式的後期製作自然也不同。簡單來說,從錄音母帶轉換成 MQA-CD,音質通常保持原樣,因為錄音和混音大多使用的是 PCM 格式;反之,從 PCM 轉成 DSD 就像用 RGB 色彩模式轉成 CMYK,容易出現問題。別以為在電腦上按下轉換鍵就萬事大吉了,實際上這樣很可能會因濾波器問題影響音質。
嚴格來說,早期的 SACD 是建議用模擬音源直接生成 DSD 母帶,這樣就不會有濾波器的困擾。現在的 SACD 製作流程雖然有些變化,但品質還是參差不齊。而 MQA-CD 至少會經過檢測,確保母帶是原生取樣率,並有 MQA Studio 來確認母帶出處。理論上,MQA 編碼技術並沒有太大問題。
碟片方面,SACD 頂級版本採用單層 SHM,但在整體市場上佔有數量仍是少數,而 MQA-CD 則多用 UHQCD。綜合來看,MQA-CD 對用家的保障似乎比 SACD 高一些。不過,從歷史經驗來看,新技術的接受度需要時間,只能祝 MQA-CD 好運!
※ 本文輯錄自【音響技術】2024年9月號第516期 ※
● 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翻印、網上轉載及節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