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身手敏捷 力度澎湃Klipsch Cornwall IV 揚聲器


文︱馬田


本刊試音室在過去已不止一次請得號角大喇叭到來測試,今次是美國 Klipsch Cornwall IV,據我的調查,第一代 Cornwall 是 Klipsch 老闆Paul W. Klipsch 在 1959 年設計,這是品牌首款喇叭的高音和中音也是使用號角設計,目的就是能夠在大面積環境裡使用,並且要有高質素效果。

歷代進化

直到 1979 年之前,第一代 Cornwall 仍是品牌標桿式產品,那段時間裡是不斷提升分頻網絡和單元的質素。踏入 1979 年,第二代 Cornwall II 面世了,這一代各方面設計均與前代版本有區別,例如是轉用 12” 低音單元 ( 首代是 15” 低音單元 )、優化了中音單元振膜及分頻拓樸元件、輕微削減音箱體積...等等,使第二代擁有更高靈敏度,擴音機也較為容易去招呼它。Cornwall II 在位 6 年,1985 交棒給第三代傳人,這時正是音響發展的光輝年代,世界各地發燒友對器材的質素,日漸出現高要求,Cornwall III 因應趨勢,採用當時剛生產的 K-100-T1 鈦金屬振膜壓縮高音單元,而中音單元也是全新製作的 K-55-X,另外,低音部份轉回 15” 大低音單元。


潮流口味時刻在變

在全球爆發新冠病毒之前,即 2019 年,第四代 Cornwall IV 在西方歐美國家出現了,也就是我在本月測試的一款型號。這代與第三代相隔了二十多年,是否意味廠方再找不到可以提升質素的方法呢 ? 抑或是用家太喜歡第三代的表現,使它在長時間裡仍很暢銷呢 ? 或者換轉角度來思考這問題,會不會是發燒友的口味改變了,對於體積巨大如衣櫃的喇叭不再感興趣 ? 若回顧近代的喇叭設計,無疑是傾向使用尖端生產技術製造,使用的單元主要分為輕身不變形和貴金屬振膜,按此現代標準來衡量大喇叭的吸引力,無疑是有點輸蝕 !



社會責任要履行

看 Cornwall IV 的造型似乎分別不大,同樣有衣櫃的外觀,音箱體積不算是高也不是很厚身,偏偏就是橫向較寬,足有 640mm, 等於是兩呎 ! 在香港玩這類喇叭,恐怕只能在工廈裡的音響私竇,普遍私樓單位我擔心連家門也進不了去 ! 所以我能在本刊試音室盡情試聽,還要前後使用了兩套高級 A 類放大器材來驅動它 : Accuphase A-300 單聲道後級和 Jadis I-70 真空管合併擴音機,心滿意足了 ! 說回 Cornwall IV 的結構,高音和中音也是壓縮單元,分別是 1” 鈦金屬高音振膜 ( K-107-T1) 及 1.75” 聚酰胺薄膜中音 ( K-702 ) ,而 15” 低音單元是纖維混合物振膜 (K-33-E),三者均為品牌的獨有製作,說起來好像沒什麼大不了,世界知名音響品牌都愛自家研發技術,製造合適的部件,規模大的公司更可以做到自給自足,然而,廠牌能踏上這一步除了牽涉到資本之外,製作背後原來與整個社會有很多關聯。


優點變隱憂

據可靠資料顯示,Klipsch 是 Made In America 非牟利機構的成員之一,承諾促進當地就業機會,支持當地商家,並在美國製造產品。這是商業機構履行社會責任的方法,也是 Klipsch 品牌長久以來的賣點。然而,近年來國際貿易糾紛和各種保護政策的出現,導致這些優點變成了絆腳石。對於發燒友來說,他們通常關注的是產品的品質和聲音表現,而不是物價的上漲或貨品運送的麻煩。然而,隨著人才流失和資源錯配的情況不斷惡化,音響行業也發生了許多荒誕絕倫的事情。最常見的問題是產品質量下降,需要頻繁回廠維修,這讓消費者對品牌的信心受到了損害。


專材出任管理

發燒友可以放心,負責 Klipsch 品牌營運的 CEO 和產品設計及技術研發的主帥都是在行業裡工作了數十年的資深工程師。現任營運長官 Paul Jacobs 加入 Klipsch 之前曾帶領 Qualcomm(無線通訊芯片生產商)取得驚人佳績,成為業界領導者。他本人也是多個組織的成員,包括 Nation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負責策劃新產品的 Mark Casavant 曾任職於哈曼集團、JBL 及 Infinity 的產品研發部門,成為 Klipsch 高層要員後,帶領團隊創造了 Heritage 無線系列。對於 Cornwall IV 的設計,我相信 Mark 也作出了貢獻吧!


迎來挑戰

Cornwall IV 來到本刊試音室接受測試,這在某種程度上考驗了我搭配線材、喇叭的擺位和調校器材以及配合效果等方面的能力。老實說,本刊試音室的可用面積是有限的,特別是擺放大喇叭的 toe-in 角度。另外,我聽說這種大喇叭要貼近背牆擺放,甚至利用牆角對低頻的反射作用,增強聲壓達 +6dB。但是我認為,把喇叭貼牆會犧牲音場的深度,而且闊度也未必能清晰表現。因此我決定把 Cornwall IV 安放在慣常使用的位置上,盡可能拉開左右音箱的距離,並按照 toe-in 的基礎上進行微調,增加了 2cm 的深度。在選配喇叭線方面,我沒有進行無謂的比較,直接使用了 Siltech Classic Legend 880 系列。 



基礎之上作微調

我寫了 Jadis I-70 真空管合併機的評測文章,稍微提到了 Cornwall IV 與器材之間的調校。在這裡,我想補充一些調校的小技巧。在首輪測試中,我搭配的後級是 Accuphase A-300。基於後級的個性和反應,我沒有把 Cornwall IV 的橋接金屬片換成高品質跳線。原因是我發現,在特定的搭配情況下,使用原有的配置可以獲得良好的聲音線性。如果強行更換跳線,只會使某個頻率段提前衰減,通常是在高頻發生這種現象。因此,我調校的目標是達到線性,所以我連喇叭線也接在低位。當我改由 Jadis I-70 驅動時,立刻感覺到低頻稍有延後。因此,我更換了跳線,情況得到了改善。跳線的影響是非常直接的,因為它可以根據導體的導電率來加速或減緩單元的反應速度。雖然導體很短,但影響卻是非常明顯的。當我更換了跳線後,我發現另一個問題,那就是低頻量感充裕,但結實程度還未達到我滿意的水準。當我在考慮是否要更換另一對喇叭線時,我注意到了 Cornwall IV 正面下方有 3 個排氣孔。如果我在其中一個孔中塞入吸音綿,那麼低頻就會變得更加結實。但關鍵是如何實現呢?


速度出奇快速

唯有就是反覆嘗試,播放的音樂選了 80 年代的「The Best Of Fourplay」,這是新版 MQA-CD,Fourplay 的專輯有很理想的動態,而且樂器演奏鋪排極具層次感,用作測試器材既是效果明顯,也是聽覺享受。播放〈Max-O-Man〉時我反覆把吸音綿輪流塞在 3 個氣孔,聽了數遍最後發現塞在中間一個氣孔,無論是貝司、鋼琴、爵士鼓交織出的層次感抑或是動態,同樣獲得平均效果,聽的時候我察覺到像這類演奏,聲音大部份是集中在中、高頻,而 Cornwall IV 的兩個壓縮單元 ( 號角 )正好發揮出鮮明響亮效果,加上一對 15” 大低音單元,整體效果豐富極了 ! 使我印象至深刻是明確的樂器定位,及分明的線條感,譬如說貝司的聲音是低沉,常像配襯其他樂器般不顯眼,今次卻聽到了勾彈弦線的每個動作,聲音有強烈的躍動,與此同時鼓聲也表現出沉實穩定的力度,過去我一直想像大喇叭是較難播放出生猛靈活的速度感,何況是用了真空管擴音機作驅動,今次老貓燒鬚了 ! Cornwall IV 不僅有葉問打詠春那種速度,並且落點十分精確,它吸引到我不想停下來,要聽完整張碟才算滿意,這感受實在太爽了 !


煙花盛放


當有機會遇上少有聽到的大喇叭,若是沒有盡情播放澎湃樂章,那就太對不起自己了 ! 有那張專輯是從頭爆到尾?「Telarc A Spectacular Sound Experience」24K金碟是上佳選擇。為免錯過精彩的效果,我乾脆由布蘭詩歌作開始,一直播放下去。若問我聽 Cornwall IV 的最大感受,肯定就是擁有強大的低頻作後盾,襯得中、高音格外搶耳,更重要是它很輕鬆便營造了一個既深且闊的音場,這些優點是普遍座地三路喇叭難以媲美,正如聽這專輯裡 〈Explosions Polka, Op.43〉和〈Excerpt from 1812 Overture, Op.49〉,其中的 “爆破場面” 是播出了震撼感,讓我感受到大炮聲那種沉壓式低頻,如此力度、厚度和速度,低音單元若非 12” 以上,根本是造不出來,實際也與加裝了超低音的 2.1 聲道在線性表現是十分不同,特別是播放 1812 至尾段,演奏聲音猶如煙花在空中盛放,Klipsch Horn 正好能表現出層次而又不拮耳,說出來,喇叭的三頻表現出線性似是理所當然,實際上,號角的聲音擴散、量感、速度均是不易控制,與 15” 大低音單元之間全賴分頻網絡作協調,當我享受爆棚效果的同時,也就反映了工程師們調聲有道,這是從寶貴經驗累積得來,也是最高價值的部份 !



總結:

來到文章總結部份,Cornwall IV 對我來說是又愛又恨,愛當然是它的聲音豪邁奔放,動態和低頻毫無顧忌盡情展現,搭配 I-70 真空管擴音機更是兼收並蓄。只恨它身形龐大,家居環境較難放置,今次測試剛巧是沒有其他大型器材進駐試音室,能夠騰出空間讓它在不受限制的環境裡開聲,否則,聽出來的效果未必是全面。總的來說,若是有足夠空間給 Cornwall IV ,用家便能享受到全頻豐盛的音色,細節表現和速度感更不會輸給身手靈活的小座地喇叭,實在是理想的大喇叭 !


規格:

■頻率響應:34Hz - 20kHz■靈敏度:102dB■負載功率:100W / 400W (峰值)■最大聲壓:119dB■阻抗:8Ω■尺寸 (W×H×D): 643×965×394mm■重量:43.3kg■零售價:HK$78,000 /對

■總代理:Audio Visual Master.查詢:(852)2699 1998


※ 本文輯錄自【音響技術】2023年4月號第499期 ※

● 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翻印、網上轉載及節錄 ●

138 views
​最新文章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