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IsoTek V5 Elektra電源處理器向干擾說再見 !


文︱馬田


英國 IsoTek自推出 V5入門級系列,本刊向代理「Hi Fi德」輪流借來逐一測試,Titan和 Aquarius 先後完成了測試,本月輪到 Elektra了。


保護力強大

Elektra 使用的技術和整體電路,跟隨了系列的另外兩款型號,包括鋁合金圓角機體、分組輸出 ; 全機 6 個電源輸出插座,分為 4 個 5A 輸出,及兩個 10A 大電流輸出,各自擁有特定濾波器。實際上, V5 系列各成員的差別是瞬時電流保護,Elektra 達到 67,500A,持續電流保護也有 32,500A。 6 個插座的輸出雖是有負載限制,然而,應用上假如器材的功耗沒有超出限制,靈活地配置亦無不可。


先了解載苛

使用任何電源處理產品也是先著重安全,弄清楚輸出的載荷,連接器材會是更得心應手,Elektra 的 4 個 5A 輸出,換算為功率 (W) 等於 1,150W,普遍器材 ; 例如訊源播放器、解碼器、前級、合併式擴音機...等等器材,遠遠未有超出這範圍,甚至現時新一代後級,縱是 A 類放大不過是數百瓦功耗,發燒友若有時間可上網查閱器材的規格,定會發現不少器材也屬於低耗功率,Elektra 足以應付供電需求,更何況另有兩個 10A 輸出插座,即是每個輸出 2,300W,這便能照顧巨獸後級了。簡單算算便知道,Elektra 的總載荷是 8,800W,由此可見它對供電載荷的保護是很足夠,正常情況使用該不會引起危險

干擾是如何產生 ?

我對 IsoTek 的印象是實事求事,數個重點技術全是針對不同干擾,先說電磁波/射頻干擾, V5 的 3 款型號抗禦力是不一樣 ; Aquarius 能應付 60dB 強度,Titan 的設計較為高級,除了應付 80dB 強度之外,周波頻率更低至 5Hz,而 Elektra 是 55dB。第二項重點技術是消除電流的共模雜訊和差模雜訊,讀者可能聽過不少說法,但實際上兩者是如何形成呢 ? 共模雜訊多是由電器開關電源引起,每套音響組合從訊源播放以至擴音機,及任何家庭電器,但凡是由單相供電,便會產生這種雜訊。而差模雜訊是 Wi Fi 、流動通訊或是高速電腦...等等,製造出來的高頻雜訊,經由電源線傳入電路。這兩種干擾是.一直存在的問題,而 IsoTek 又有什應對做法呢 ?



對症下藥

辦法可多了,先從電源線做起,V5 系列各型號均附贈一條 EVO3 Initium 電源線,原因並非為令用家覺得抵買,而是廉價電源線會像天線般接收到周圍的電磁場干擾,故此,電源線的屏蔽和絕緣是很重要,據知 EVO3 Initium 的結構是採用 6N 無氧銅導體、PE電介質 (絕緣)及內部填滿綿花,隔阻干擾的能力和抑震效果自然是較廉價電源線好得多。接下來是電路佈局,每組輸出插座均連接了獨立濾波器, 10 A 大電流輸出由兩級過濾負責,使用扼流圈和兩份 Pi 形濾波器 (電阻及電感,排成Π 符號形狀 ) 組成,其餘 4 個 5A 輸出獨立配置 6 級三角 (Delta)濾波器,這是防止噪訊滲入電路及輸出至器材,據資料所知,這組濾波對 1kHz 能降低 20dB 電流排放噪聲,在 10kHz 頻率更提升至 40dB。除此之外,5個輸出插座均設有獨立濾波器,加強消除差模干擾。總的來說, IsoTek 建立的多重過濾網,是針對根本性影響,值得一提是 Elektra 的電路板和拓樸設計,未有使用密密麻麻的電容、電阻、電感,我感覺這是與功率因數有關 *,意味了 Elektra 沒意圖調校器材的聲底,可以說目的很單純,就是輸出潔淨的電源。事實上,廠方在網站內是有提及,Elektra 使用的電路板,銅箔面積比起普通電路板高出兩倍**,並且使用了鍍銀,內部接線亦用了高品質的 6N 無氧銅鍍銀,藉以增強電流負載和降低內阻至零歐姆,從而使連接的器材獲得最大的電流和最高供電效能,這便是功率因數了 !

*功率因數(電力實際使用率) : 電流通過電子元件便與電壓產生超前或延後相位 90° ,即輸入交流電和器材獲得的交流電不是對等。

**電路板的電流負載能力是因應銅箔面積來斷定強或弱。


星形接地

寫了大堆介紹,只為讓讀者了解 Elektra 用了那種方式解決干擾,而用家實際關心是玩法,首先要注意各組輸出是獨立濾波處理,並非串聯,我建議由 System Link 連接多位供電排插,所有小火牛、網絡產品全接上去,其餘的 4 個5A 插座和兩個 10A 插座,分配給訊源及擴音機。用家們或會考慮使用地盒來增強淨化效果,閣下若然已有使用地盒,接上是無妨,而沒有使用地盒亦不必太多顧慮,原因是 Elektra 的電路使用星形單點接地,即是各個接地端以獨立路徑連到這個參考點,避免不同接線、插座因電位差而出現接地迴路,簡言之,在Elektra 若非過載,6 個插座怎樣運用是沒問題。 




能量放盡 動態豐富

今次測試Elektra 的地點是本刊試音室,過程分為前半段時間隨意聽,沒刻意拿牆身供電插座作效果比較,後來才認真比拼直接取電與使用 Elektra 後的反應。先說前期的表現,Elektra 拆箱後我沒給它時間熱身,隨即連接 KEF LS60 Wireless 及網絡交換器,初聽的兩三天,說實話,我真不感覺 Elektra 的存在,縱然播放的音樂眾多,當中沒有聽到高頻圓滑得似顆明珠,亦不察覺動態有抑壓,反之,整個空間都呈現了通透潔淨感覺,而且兩端的延伸去得很盡,播放 Daft Punk 「Random Access Memories」表現的動態範圍相當廣闊,重節拍低頻顯得乾淨利落,整體而言,聽到的聲音有數碼音樂高分析力、大動態這些優點,但沒有數碼的詬病,憑過往經驗,數碼處理和放大線路對供電的品質是極為敏感,在選擇電源處理器時,若選了以電容濾波為主的款式,很容易感受到高頻和中頻都變成滑溜圓潤,甚至覺得用後聲音更有Hi Fi 味道,然而,Elektra 造出的效果是很直接,比較能表現出器材特色,就如 KEF 的同軸單元及單音源發聲技術,它們的特色是線性和輪廓鮮明,特別是雙向式設計 Uni-Core 低音單元,製造出的低頻量感和速度是高速而量大,使用 Elektra 後效果就更突出了,可以說 Elektra 不存在所謂的聲底,在一套組合裡更似是隱了形,對器材或個人享受音樂也是件好事。





故意考驗

後期我對 Elektra 所做是更為苛刻,亦因為這樣我才進一步認識它的效用,實際並不是很複雜的設定,只不過是用了兩條 Crystal Cable Future Dream 22 電源線,連接 CH Precision X1 電源供應器和 T1 時鐘產生器。這做法有何苛刻 ? CH Precision 原是 4 神合體,另外兩台器材是 D1.5 SACD/CD 轉盤及 C1.1 解碼器,它們和前級 Burmester 077 已有 EVO3 Super Nova 照顧,而搭配的159 單聲道後級,因功耗較大於是直接由牆身插座供電,整套器材的供電佈局已很理想,在這情勢底下且看 Elektra 又能做出什麼貢獻 ? 另一方面, T1 時鐘是轉盤和解碼器的指揮,一旦有變定必牽連全套器材的聲音,X1 亦然,它同樣管控兩機的重要電路,就這樣兩條電源線便足夠了解 Elektra 的實力。先選來 Venus 「Vocal & Trio Audiophile」 SACD ,其中〈The Thrill Is Gone〉開首是色士風獨奏,數十秒後三重奏爵士樂器出場,當由牆身插座供電,整體聲音有種溫暖感,音場和樂器之間分隔度較為緊密,站於口味的角道,暖聲是討好也是很多人都接受的效果。之後到播放「三國 — 見龍卸甲」SACD,其中〈鳳鳴山之戰〉,熟悉的旋律響起,我感覺琵琶聲較為溫和,隨後的鼓聲無論是分佈位置和力水表現,與剛才的爵士樂不約而同有收緊感覺,這效果是有一定的吸引力,但未算盡情。


高下立見

聽了兩首音樂急不及待把電源線調回 Elektra,重新開機不到 10 秒,音場、層次和密度已分出高下,前後的比較我會說 Elektra 先是令背景進入漆黑狀態,然後高頻、低頻各自打通頂和底層,色士風聲音撐得更開揚響亮,大提琴亦變得低沉扎實,再播〈鳳鳴山之戰〉,我有重大的發現,就是 Elektra 令層次分得更仔細清晰,音場的擴展不僅是喇叭音箱之外,而是三維全面推進,鼓聲的力水猛而有衝擊感,假如要為效果下定論,我認為 Elektra 修正了兩大問題 ; 功率因數和干擾 !


總結:

常說在擁有 90 分的器材上刷新紀錄是很困難的事,而 High End 器材貴乎精細,Elektra 在供電這個重要角色上,起了明顯作用,無論為數碼無線喇叭提供潔淨電源,抑或在百萬器材大軍身上發揮功效,它都勝任有餘,重要的是 Elektra 無加入聲音個性,這便值得發燒友考慮作為器材升級的理想電源處理器。


規格:

■輸出插座:6 位 + System Link■尺寸 ( W×H×D ) : 450×106×350mm■重量:9kg■定價 : HK$16,500

■總代理:HiFi 德 Ernest Audio Ltd..+852 2889 8876


※ 本文輯錄自【音響技術】2023年1月號第496期 ※

● 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翻印、網上轉載及節錄 ●

390 views
​最新文章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