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蕭斯達高維契交響曲全集畫上完美的句號
DG 486 4965 (3 CDs)
文│梁錦暉
自從2015年,Andris Nelsons(安德里斯.尼爾森斯)跟波士頓交響樂團開始灌錄蕭斯達高維契交響曲全集,先後推出了5套專輯,其中有3套分別榮獲第58、59及61屆格林美最佳管弦樂演奏獎(Best Orchestral Performance),如此彪炳的成績,實屬罕見。 今次這套3CD專輯、正是將這套全集畫上完美的句號。
這套專輯收錄了蕭氏第二、三、十二及十三交響曲,其中第二及十二交響曲在2019年11月錄製,第三交響曲則在2022年10月完成錄音,餘下的第十三交響曲剛在今年5月才完成,錄音地點全是波士頓交響音樂廳。 擁有之前5套專輯的發燒友大概都會認同它們都是演繹音效俱佳的錄音,然而今次這套的音效仍能保持水準,整隊樂團的聲音十分平衡自然,音場又闊又深,其中第二、三及十三交響曲都有合唱團部份,對系統音效表現要求十分高,所以如果有發燒友批評它們的音效不及以往的專輯,很可能是因為器材不夠班,不難理解。
蕭氏一生寫了15首交響曲,今次這4首交響曲剛好分別是他早期和晚期的作品,橫跨35年之久,亦正好用來見証他從年少理想派思想逐漸變成幻滅及放棄。
第二交響曲標題為「至十月」,是作曲家為紀念俄國十月革命十週年而寫的,而後來作曲家又為了紀念同一件事件寫成了標題為「1917的一年」的第十二交響曲。
第三交響曲(標題為「五月一日」) 同樣為慶祝「十月革命」而寫的,但動機上跟前者不同,第二交響曲是描寫革命運動中那股受到壓迫的情緒及在黑暗中的奮鬥,而第三交響曲卻表達革命建立出來的和平,兩首交響曲都是實驗性採用單樂章結構,大量使用不協調和弦,第三交響曲甚至完全沒有重複過任何主題,可見作曲家敢於創新。
相比之下,晚期寫成的第十二及十三交響曲演奏時間要長得多,樂隊規模也更大,前者以1917年俄國大革命為題,後者則以死亡、戰爭的殘酷及人命受到踐踏為主題,標題「Babi Yar」(巴比雅)是烏克蘭地名,該地1941年9月29日發生過數十萬人的大屠殺,當時德軍把大量猶太人推進20尺深低谷,並用機關炮掃射,戰後蘇聯境內的猶太團體尋求一座紀念碑,可惜他們的努力在1956年史太林主持的黨代表大會上遭到反猶太主義人士反對而白費了。雖然這首交響曲表面上是描寫巴比雅的大屠殺,但實際上是譴責反猶太主義。
以這四首交響曲作為蕭氏交響曲全集最後一塊拼圖,DG給予樂迷的是一個完滿的結局。
※ 本文輯錄自【音響技術】2023年11月號第506期 ※
● 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翻印、網上轉載及節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