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Critical Mass Systems Center Stage2M為器材止熵


文|馬田


讀者如欲了解 CMS 的 Center Stage2M,必先認識 Entropy。若有看過電影「天能」會更容易理解「熵」,熵是形容秩序錯亂,這是自然現象,有個很好的解釋就是打桌球,開局前所有球都放在盤內,整齊排成三角形,當白色球撞向那堆紅色球,結果自然是紅色球衝向周圍,紅色球從順序變成亂序,這就是熵。


無可挽回

熵的發生是非常廣泛,簡單如倒瀉水在地上,正所謂覆水難收,熵是沒法立即修補,即使閣下擁有神奇力量,能令時間倒流也是無補於事,還記得「天能」裡出現的倒鏡嗎?

用回剛才比喻,水從杯裡傾瀉向地,發生的時間可能只是數秒,但這是必定有的進程,現實世界沒人可以令已發生的事情逆向還原,所以應對熵的方法亦只可由亂序逐漸變成順序。


熵從何來 ?

熱飲料在杯內的熱份子不停地互相碰撞,當溫度慢慢變冷,水份子在固定的結構便大幅度減少活動,這時降低了熵,這便解釋了熵的提高至下降是需要時間。熵與 Center Stage2M有何關聯呢 ? 我在本刊 2022 年 2 月號介紹 Center Stage2,提及 CMS 老闆 Joseph Lavrencik 的論調,他說每部器材在通電後,機內便自然衍生熵,不管是線路板、電子零件、機殼引起的震動,或是關於電磁場、射頻產生的亂序,同樣是影響整體播放表現,而器材是不可能獨善其身,互相連接後就是整體影響。



負熵之迷

熵源於熱力學第二定律,提出理論的科學家是克勞修斯,他認為在封閉孤立的系統內,熱量是從高溫流向低溫,從有序走向無序,而過程是不可逆轉。將理論套入音響器材,包括喇叭身上,即代表在機箱或音箱裡面存在無秩序的混亂,重點是熱量會持續遞增,而理論內所述的熵增也是說明若沒有外來能量介入,熵只會愈來愈嚴重,簡單來說,機箱或音箱必需要經某種物件與環境連接,由封閉轉為開放,然後產生能量交換,把自身的熵逐漸減少,這過程是有專門學名 — 負熵效應。Center Stage2M的作用便是令器材達到能量交換,實際是如何達到這效果,恕我未能詳細解釋,我瀏覽品牌的網站,嘗試找出Center Stage2M具體資料,無奈沒找到線索,我看外國雜誌對產品的評論,全是集中描述使用過程和效果,似乎沒有一間媒體是掌握實質資料,譬如說製造的物料或構造,我能理解在這個資訊流動的年代,但凡涉及到深入的研究,確是需要多些保障,即使資料不詳我也不會覺得是問題。憑外觀, Center Stage2M就是一整個金屬圓柱扁體,與器材耦合的頂部仍是塗有特殊物料,看到表面是有些微粒子,底部是一個直徑較外殼略細的鋁合金,至於外殼我估計也是剛性鋁合金。姑勿論推測是否正確, Center Stage2M 怎樣形成負熵效應,對我而言仍然是未解之謎。


無謂計較日子

關於抑震輔件是有很多不同解說理論, Joseph 的切入角度是不太常聽見,普遍是將動能轉換為熱,最後自然消散,又或是改變物件的諧振點,條條大路通羅馬,以我接觸音響輔件,深知道是沒有對或錯,只能考究是否適合器材。 Joseph 既然選擇以負熵解決問題,那便要遵循大自然的規則,Joseph 給用家提示,初使用需要至少 14 天時間,還說在期間有可能效果反覆,這方面我在上次文章裡已有提及,不過,可能解釋未夠完整,今次引用熵的比喻,相信會更清晰。查實 14 天是約數,讀者可以想想,器材搭配是不盡相同,每位發燒友的聆聽環境和使用器材怎可能出現相同程度的熵呢 ? 我個人的想法是無需要理會降低熵的時間,反正放進器材機底後,誰有閒情逸致拿走它作比較 ? 說到底就是用或不用 !



按實際選擇

之前推出的 Center Stage2 與新製的Stage2M版本無論外形和身高沒明顯分別,同樣提供 3 款高度尺寸 ; 0.8”、1”及 1.5”,理論上,高度與成效不應掛勾,否則,所有用家都選 1.5” 好了 ! 高度的選擇是因應器材本身機腳而定,實際也不需要太多想法,真正需要留意是 Center Stage2M 是固定構造,不能微調高度,故此,廠方預備了數片薄墊片,若使用後器材不平衡,那便應放入墊片了。這次測試我把總數 6 個Center Stage2M 分別置於 CH Precision D1.5 SACD / CD 轉盤及 Dan D’Agostino Momentum HD 前級,前者使用 0.8”,前級因擺放於主機與供電器之間位置,故此,使用 1”。


內心的糾結

這次測試需要頗長時間才能下筆,熵是逐漸遞增或消退,在我從 D1.5 SACD / CD 轉盤取走Center Stage2M,那刻是感覺不出聲音馬上變差,證明事前和事後都需要時間沉殿。自問測試輔件的次數也算不少,從未有遇上像今次的紏結,認真說,本刊沿用的音響架屬於高質素,抑震效果是很理想,假如使用Center Stage2M後有提升,是否代表它有神奇效用 ? 倒過來,若我察覺不出聲音有進步,這篇報導如何能寫下去 ? 同樣的想法,假設發燒友幫襯了 CMS 的音響架或是墊板之類產品,Center Stage2M還有作用嗎 ?


撥亂反正

以上問題的答案我一時想不到,但透過實際感受是可找出端倪,拿走Center Stage2M的隔天我再次播放一些早前在這系統聽過的音樂,包括我試機必然播放的鬼太鼓座〈三國〉,我感覺Center Stage2M對器材是不止於某個範圍的進步,平日在器材上使用抑震輔件,很容易便聽到音場、高/ 低延伸有改善,但今次的效果比較是各部份均受影響,先要說鼓、笛子、三味線...這些樂器的定位,音樂的開始是右側響起鼓聲,相位在喇叭之外,假如讀者有調校喇叭的經驗,那便會明白,調校正確的喇叭,左、右喇叭之外均有發聲點,而這個鼓聲正正落於右外側,之後是位置略高的太鼓、笛子分別出場,樂器奏至三份一時間才聽到三味線加入,如沒使用Center Stage2M也會聽到以上樂器的定位,但欠缺清晰的分隔,右側出現的鼓聲也聽不出整個鼓是側放,可以說前、後的差別是低頻從肥大轉成為輪廓收緊,放置於後排的太鼓,使用後聲音反映出距離,鼓聲也由遠至近。



感覺全變樣

其次是音樂的完整度,鼓聲的力度、低頻延伸下潛、殘響...通通削弱了,更要命是吹笛子的口水聲、弱音,還有用作撥彈三味弦線的撥子,也失去了勾撥的硬彈力,我以為這樣的折損已夠多了,豈料到我再細心聽餘下的數分鐘演奏 ( 歌曲全長 10 餘分鐘 ),正當所有樂器同時鳴奏,我竟覺得效果一片紊亂,原是兵臨城下步步相逼的氛圍,此際已變成叫人煩躁難耐,到底是因為器材受震太嚴重,抑或是機內熵增呢 ?


內外之別

自知職業病重,遇上問題自然是要找答案,於是我在 D1.5 機底再次放置承重墊座,這是用了一段時間的產品,我花了半天時間把音樂聽了又聽,一來是要清楚辨識出分別,另一方面,每趟更換輔件其實是需要時間讓器材完全耦合,平心而論,我換上的墊座也能弄清楚定位、音場深闊和聲音層次,甚至於尾段的合奏部份也能抑制紊亂,偏偏就是聲音的通透度及還原度是若有所失,使用 Center Stage2M之時太鼓的逼力和三味線凌厲能量,我雙耳膜是感受到壓力,雙腿同時感覺低頻由地面傳來,可見 Joseph 指的熵正是存在於機內,實際情況或來自多種成因 ; 整體諧振和電磁場干擾是很常見,這些源於內部的影響,借助外部承墊也未必能徹底導出,換言之, Center Stage2M本身的構造和物料能造成負熵,而這效應在我使用其他墊座,即使給予時間讓效果沉殿,但最終發現是未可達到近似情況。


斑斕或細緻

其後進一步把墊於前級的數個Center Stage2M也拿走,聲音的變化更是明顯,因我已聽了有改善的效果,情況一旦打回原形,感受自然是深刻,前級內部形成的熵與 SACD / CD 轉盤好不同,感覺更像頻率干擾,然而,Momentum HD 畢竟是高質素的前級,熵並非令聲音變得非常差,不過...若從沒使用Center Stage2M的話便可能永不清楚,Momentum HD 是有更理想的發揮,正如我重聽 Max Richter 「The New Four Seasons Vivaldi Recomposed」,所有樂器的演奏效果像化開的水彩,色彩雖是斑斕但卻失去精細線條,低頻也是迷糊一片,我不能說面前效果是有不妥,就當我從沒接觸Center Stage2M,這套器材仍是屬於 High-End 級數,關鍵是見識了器材的本色,耳界開了便不能降低標準了 !



總結

這篇文章裡,我圍繞熵的影響寫出用後感,目的是為道明內在影響比外圍的干擾、震動更難處理,若視而不見,後果只會是隨日子遞增影響,照情理是沒有爭辯餘地,發燒友對靚聲的追求就是永遠向前,無奈現實存在門當戶對的想法,因應每套器材的總值,要在Center Stage2M的功效與售價之中衡量,每位發燒友是有不同的考量,總的來說Center Stage2M能讓用家進入高層次境界,付出是值得的。


Center Stage2M ( 0.8 ) Medium : 38mm×20mm■零售價 : HK$10,980 ( Medium ) / Set

Center Stage2M ( 1.0 ) Large : 38mm×25mm■零售價 : HK$20,680 ( Large ) / Set

總代理:駿韻音響.電話:+852 2559 3672

287 views
​最新文章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