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李斯特的「浮士德交響曲」與「梅菲斯特」第三圓舞曲

audite 97.761


文│Stephen

來自烏克蘭的指揮家卡拉比特(Kirill Karabits, 1976年出生),與可能是世界上至古老,最傳統的德國管弦樂團之一,可追溯至1491年的宮廷管弦樂團前身,現確立為樂師近百人的魏瑪國立樂團(Staatskapelle Weimar)。 今時今日,魏瑪國立樂團詮釋李斯特作品有其獨到之處,早在1848年至1858年期間,當代著名作曲家及鋼琴家李斯特(Franz Liszt, 1811 – 1886)在此間的指揮和教學活動,使魏瑪成為「音樂聖地」而吸引許多來自歐洲各地的音樂家。 以下的李斯特管弦樂專輯,包括「浮士德交響曲」,和改編自鋼琴獨奏的梅菲斯特第三圓舞曲。


「浮士德交響曲」仿若交響詩般,以三個樂章分別描寫三個人物的性格。 其一:浮士德 - 性格陰沉的夢想家,對真理和夢想的永恆追求。 雙簧管吹奏的主題,描寫主人翁對生活的永不滿足,最後展示充滿力量和宏偉的音樂結構。 其二:格雷琴 - 充滿童真的她,摘著花瓣玩「他愛我,他不愛我」的遊戲。 浮士德與格雷琴親切與甜蜜地浸淫在幸福之中。 其三:梅菲斯特 - 浮士德透過扮演梅菲斯特的性格嘲笑他的人性,是一片否定格局般的精神狀態。 面對格雷琴的童真,梅菲斯特卻無能為力,因此她的主題韻律尚且保持不變。 李斯特後來重新思考並整理這曲目,加入一段「神秘合唱」。男高音由來自加那利群島(Canary Islands)的埃爾南德斯(Airam Hernández, 1983年出生)領唱,強調永恆的女性救贖力量。 透過與歌德戲劇最後一幕,擺脫了浮士德的想像。


改編成管弦樂演奏的梅菲斯特第三圓舞曲,有「魔鬼之舞」的說法,被認為是李斯特至優秀的成就之一。


卡拉比特在本碟中傾注了氣象萬千的戲劇性,造就魏瑪國立樂團釋出自然而柔韌的韻律。



※ 本文輯錄自【音響技術】2023年11月號第506期 ※

● 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翻印、網上轉載及節錄 ●

54 views
​最新文章
bottom of page